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的鈔票到底是什麼樣的?你可能看過假的「交子」圖

宋朝的鈔票到底是什麼樣的?你可能看過假的「交子」圖

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北宋時的四川,叫做「交子」;南宋時,宋政府還發行一種流通範圍更大的紙幣,叫做「會子」;此外,宋代又有幾種小範圍行用的紙幣,如湖北會子、兩淮交子、關外銀會子,另有幾種使用時間很短的紙幣,如陝西交子、諸路錢引、小鈔。所有這些紙幣加起來,總的發行量遠遠超過10億貫,卻從未有一張宋代紙幣出土、傳世。我們挖出了數以噸計算的宋朝銅錢,就是找不到一張宋朝紙幣實物。所以,宋朝紙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還真說不清楚。

現在我們只能根據零散的文字記載來拼接交子或會子的大體形狀。

四川交子分為兩個階段:私交子階段與官交子階段。宋人李攸的《宋朝事實》提到私交子的形制:「益州豪民十餘萬戶連保作交子,……諸豪以時聚首,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書填貫,不限多少。」由此可知,私交子為朱墨兩色印刷,票面印有「屋木人物」圖案,又有交子鋪戶的「押字」(簽名),有「隱密題號」(暗記),面額為臨時填寫。

後來私交子因為信用欠佳,引發爭訟,四川官府遂將交子收為官營,由政府發行。官交子的用紙,使用楮皮紙,所以宋人又將紙幣稱為「楮幣」。據元人費著的《箋紙譜》:「(四川)凡造紙之物,必杵之使爛,滌之使潔,然後隨其廣狹、長短之制以造砑,則為布紋,為綾綺,為人物花木,為蟲鳥,為鼎彝,雖多變,亦因時之宜。」這種楮皮紙有暗花紋,類似於今天鈔票的水印,可以起到防偽的作用。宋人說,楮幣「盡用川紙,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為偽,尚或難之」。

官交子的券面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費著《楮幣譜》記述說:「大觀元年五月,改交子務為錢引務,版鑄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藍;曰紅團,以朱。六印皆飾以花紋,紅團、背印則以故事。」可知官交子(北宋末改為錢引)採用銅版印刷,黑、藍、紅三色套印,圖案更為複雜。

經濟史學家彭威信先生所著的《中國貨幣史》有對四川錢引印刷樣式的介紹,我引述出來吧:「每張錢引用六顆印來印製,分三種顏色,這是多色印刷術的開始。第一顆印是敕字,第二是大料例,第三是年限,第四是背印,這四種印都是用黑色。第五是青面,用藍色。第六是紅團,用紅色。六顆印都飾以花紋,例如敕字印上或飾以金雞,或飾以金花,或飾以雙龍,或飾以龍鳳。每界不同。……拿整張錢引來說,最上面是寫明界分,接著是年號(如辛巳紹興三十一年),其次是貼頭五行料例(多是些格言),其次是敕字花紋印,其次是青面花紋印,其次是紅團故事印,其次是年限花紋印(多為花草),再其次是背印,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最後是書放額數。」

千斯倉鈔版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塊被許多人傳為「交子」印版的鈔版,這塊鈔版發現於上世紀初,現已下落不明,但有拓片傳世,一直被拿來當成北宋交子的的插圖。從拓片看,鈔版的上方為十枚銅錢圖案;中間是一行文字:「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下方是糧食倉庫與搬運工圖案,右上角有「千斯倉」三字,所以研究者也將這一鈔版稱為「千斯倉鈔版」。

但「千斯倉鈔版」決不可能是宋代的四川交子(或錢引)。理由有三:1)此版字體醜陋,不合宋代的雕版水準;2)此版樣式不合文獻記述的川交(川引)形制;3)此版有「除四川外」文字,更是表明它不是四川交子(或錢引)。我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塊偽造的鈔版。

接著說南宋時發行的東南會子。

宋人呂午的《左史諫草》提到第十七界、十八界會子的主圖案:「當時,十七界曰瓶楮,十八界曰芝楮,取繪物名。」可知每一界會子的券面主圖是不一樣的(四川錢引也是如此),第十七界會子的主圖是寶瓶,第十八界會子的主圖是靈芝。

會子印出來之後,還要加蓋官印。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會子「每界給印二十五紐:國用印三紐,各以『三省戶房國用司會子印』為文;檢察印五紐,各以『提領會子庫檢察印』為文;庫印五紐,各以『會子庫印造會子印』為文;合同印十二紐,內一貫文二紐,各以『會子庫一貫文合同印』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可知每一張會子必須鈐蓋「三省戶房國用司會子印」、「提領會子庫檢察印」、「會子庫印造會子印」以及標明面額的「合同印」這四枚官印,才可以投放、流通。

宋人還提到,「作偽者(偽造會子的人)他皆可為,惟貫百例不能亂真,故多敗」。看來標明會子面額的「合同印」還有特別的防偽暗記,外人並不知情。

行在會子庫鈔版

東南會子也有一塊疑似的銅鈔版傳世。此版現藏國家博物館,為豎長方形版,長17.4厘米,寬11 .8厘米,上方左側刻「大壹貫文省」五字,右側刻「第壹佰拾料」五字,中間方框內又有56個小字:「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賞錢壹阡貫。如不原支賞,與補進義校尉。若徒中及窩藏之家能自告首,特與免罪,亦支上件賞錢,或願補前項名目者聽」。鈔版的正中央是一行大字:「行在會子庫」。下面是城樓圖案。

但是,這枚「行在會子庫」鈔版同樣很可疑:1)鈔版樣式不合文獻記載的東南會子形制;2)鈔版圖案與字體都很拙劣,實在不合宋人的雕版水平;鈔版大小也不合宋朝楮幣尺寸,宋人說,「鈔引、交子,盈尺之紙耳。」可知楮幣與鈔引的尺寸接近,約尺許見方。《宋會要輯稿·食貨》載有鹽鈔尺寸:長一尺七寸,寬一尺一寸,可知會子也應該是長約一尺七寸,寬約一尺一寸。

也許,只有等到交子或會子的實物出土,我們才可以看到宋朝紙幣的廬山真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中西都一樣:銀行起源於長凳,紙幣起源於存單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