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拓展美術館展示大有門道

拓展美術館展示大有門道

原標題:如何拓展美術館展示空間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美術館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各地新的美術館數量在逐年增多,如何更好地發揮美術館的各項基本職能,提升專業度與開放性,成為亟待思考和探討的重要話題。美術文化周刊擬從本期起,就一些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採訪美術界專家、美術館館長、專業人員等展開討論,以助力美術館專業化建設。

當前,許多美術館正嘗試將展覽、公教活動與城市進行更多的文化互動,美術館的活動逐漸不再受到具體場地的限制,策展人和主辦方通過與區域、城市、社區等進行互聯共建,催生了更多美術館外的展示和活動「空間」。這種構建多向度的公共空間以舉辦美術展覽的新型展覽模式已成為新的趨勢,國內多個美術館在這一方面皆有所實踐和探索,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員,既呈現其成功經驗,也探討其中的困難和新的可能性。

「第三屆CAFAM雙年展」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展區

來源於「以人為中心」的辦館理念

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第三屆CAFAM雙年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展覽實驗模式。除央美美術館之外,該展還組織了多個公共空間針對性地呈現參展方案,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市花家地實驗小學、北京來福士購物中心、798藝術區等,使得本屆雙年展在社會性與公共參與性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不錯的社會反響。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說:「這種展示空間的拓展,不僅會促進藝術家對藝術公共性的思考,從而提高當代藝術創作的內涵,也促進了社會對藝術更多的接納,極大地提升了美術館與公眾、社區、社會之間關係的緊密度。」

多年前廣東美術館就籌划了「牆外美術館」項目,該項目在空間拓展和公眾文化互動方面開展了系列活動,包括社區攝影展、攝影工作坊、社區互動等。在「廣州三年展」「廣州影像三年展」等大型展覽活動中,也曾與不同機構合作,聯動「牆外」空間,讓更多公眾參與進來。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認為美術館展覽空間的拓展,與當下對美術館功能認識的改變密切相關。「當今國際藝術博物館領域的辦館理念正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轉變。『以觀眾為中心』強調展品要服務於社會,這就決定了美術館的展陳要從當下觀眾的視覺習慣、觀看邏輯以及認知方式等方面進行考量,才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實現藝術育人的目標。商場、社區甚至鄉村等大眾熟悉的生活空間,更容易適應觀眾的觀看和認知需求,且美術館自身的空間是固定和有限的,因而拓展美術館展示空間顯得尤為必要。」王紹強說。

2017年,山東省煙台美術博物館針對基層民眾文化需求策劃推出了「基層共享分管制」。據館長張碩介紹,該項目計劃在市區範圍內的鄉村、中小學校、社區、部隊、企業以及有條件的商業空間內,設置相對完善的「流動美術館示範點」,常年送展覽和美育活動走進基層。目前,煙台美術博物館已與芝罘區瀟翔小學、萊山街道明泉村、海軍預備役偵察船大隊和蓬萊國際機場達成了基層美術館共建意向,已舉辦多場高質量展覽活動,受到廣泛好評。張碩告訴記者:「實施過程中,我們會因地制宜考慮到不同受眾的文化需求。比如針對『鄉村美術館』,會策劃一些傳統民間藝術以及傳統書畫方面的展覽;針對『校園美術館』,則開展館藏漫畫作品展、中外兒童繪本展以及美術講座等活動。」他認為,這種實踐模式對於像煙台美術博物館這樣一所地市級美術館來說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空間拓展不是簡單的地點轉移

煙台美術博物館軍營美術館示範點

美術館展示空間的拓展,並不是說簡單地將展品擺放在一個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如果不經過提前策劃和考察,勢必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獨立策展人王南溟認為,我們要考慮到在這樣的「展廳」內參與的不是在美術館中帶著已有規範的觀眾,他們多是一些偶然巧合走進來的人群甚至是路人式的觀眾,會生髮不同的狀況。「因此,美術館要有分析社區等其他場域的能力,找到不同社區的不同脈絡並加以學術思考,才不至於使美術館的社區化流於表面,這就需要提前進行田野式的調查規劃。」王南溟說。

另一方面,展覽場域空間拓展到美術館之外,也意味著活動需要協調多方意見和利益情況,除反覆多次的溝通不可避免地造成時間、人力、物力的消耗外,還需要應對展品安全、觀看安全、輿論安全等問題。王紹強認為美術館之外的空間大大增加了不可控因素,也由於這些問題,使得「牆外空間」活動的多樣性受到限制,導致無法完好地、充分地實現活動本身的目的。

因此,對於在館外空間內開展的展覽需要解決好「物」和「人」的問題。張碩認為,這兩者間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物」涵蓋的範圍包括展出作品、展覽設施、展陳設計、安全保障等;「人」是指服務對象,在「物」的選擇方面尤其要考慮到「人」的相關因素和文化需求。此外,王春辰表示,如何進入空間、能不能持續去做,這需要美術館有一個成熟的方案和機制來保障。「我們央美美術館也在進一步探討,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機構願意跟我們合作來展開這樣的空間。」他說。

數字空間的拓展

美術館展示空間的拓展,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場所,線上虛擬空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廣東美術館在這一方面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和規劃。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復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等大型展覽中,引入了AR、VR、虛擬展廳等技術,使觀眾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展覽情況。展品不但「活」了起來,還給觀眾提供了多樣的角度欣賞和理解作品。從數據上來看,這些科技手段非常受市民喜愛。在「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廣州站展覽期間,共有超過1萬人安裝APP軟體,虛擬展廳總共有約8萬人觀看,AR導覽和微信二維碼導覽內容有近9.2萬人閱讀,閱讀量超過45萬次。「這對廣東美術館在與觀眾的互動模式上形成了更具體的認識,為更好地運用數字化技術積累了實踐經驗。」 王紹強說,數字美術館的籌建涉及許多技術性的問題,需要計算機等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關注未來與多界別的合作不僅是滿足大眾審美教育與藝術生活的切實要求,也是全國的美術館處於全球背景下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廣東美術館也專門組建了數字化小組,期待未來帶給觀眾更多元的觀展體驗。

王春辰認為數字化展示空間是對物理展示空間的有效補充,但它並不能取代物理空間。「只是說方便讓公眾得到展覽信息、查閱相關展覽的歷史記錄。因為大部分物理展覽的空間會結束,而數字化可以永久保留,因此,數字化空間的拓展又變成了一種文獻式的保留展覽的方式。」他說道。此外,也有一些美術館負責人表示,科技融入美術館能為公眾帶來不一樣的服務體驗和感受,但是項目投入成本高,受眾面有局限,因此,對於地級市美術館來講,其效果還有待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這就是「鐵筆」吳昌碩!從「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說起

TAG: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