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因族譜導致家破人亡,乾隆為什麼非要干預民間修譜?

因族譜導致家破人亡,乾隆為什麼非要干預民間修譜?

文|王宇丹

清朝對於民間修譜的態度曾發生一次重大轉變,即乾隆朝譜禁,此乃譜牒編修史上一大事。

原本,清朝統治者為弘揚宗族倫理和穩定社會秩序,對民間修譜的態度是鼓勵和支持的。但是乾隆朝卻一改以往的態度,對民間譜牒的內容、格式大肆干預,而導致此事發生的導火索,主要包括我們熟知的文字獄、以及滿漢黨爭等問題,這些使得乾隆皇帝對族譜格外關注。

全國範圍內的譜禁正式開始於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巡撫輔德發現該省存在同姓不同宗的家族合族建祠的問題,而且民間纂修的家譜隨意攀附,十分荒謬,於是他奏請查禁祠宇流弊。乾隆帝予之高度重視,在上諭中要求各地督撫留心稽查,著手整頓。此後,乾隆朝的譜禁政策至少有三個特徵:一是嚴禁的範圍由一省推廣至全國;二是嚴禁的內容是對譜系中僭越現象進行規範;三是嚴禁的對象是全國各地宗族普遍的修譜活動。

乾隆中後期,譜禁力度逐漸加大,譜禁內容不斷擴充且具體化,尤其是在四庫全書纂修前後。清廷借修書的機會,徹底清查全國書籍,在此期間遭到禁毀的書籍無數,全國各地的譜牒和方誌等也難逃厄運。這期間由於犯禁而招致嚴厲罪責者並不少見,比如乾隆三十年福建胡學成兄弟刊修家譜案。乾隆朝採用政治力量干預民間修譜的譜禁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出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進而強化自身統治的需要。

具體來看,譜禁政策的執行力度各地存在差異。有的宗族因此家破人亡,譜毀無存;有的宗族在地方官府的支持下核查重修,適當變通。後者較為普遍。當然,這也和各宗族的應對態度有關。在譜禁政策嚴格執行的情況下,宗族若主動配合審查,積極重修,或許能逃過一劫,息事寧人。比如,徽州張氏、鄧氏幾個重視宗法和修譜的大宗,靈活地予以回應,重修族譜。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譜禁政策看似嚴格,但也非百害無一利。編纂族譜本就應以實事求是、客觀真實為核心。但是在實際的族譜發展過程中,卻逐漸出現攀附等陋習。乾隆朝的譜禁政策使民間譜牒存在的這些問題有所修正,對提高譜牒質量有一定的意義。該政策的實行影響了族譜編修體例,一定程度上對民間修譜起到了規範作用。比如,在追溯祖先時,各地宗族不能再妄自援引,多以五世祖或始遷祖作為家族祖先的上限。

參考文獻:

鄭小春:《清乾隆朝譜禁與徽州宗譜之重修實踐》,《史學月刊》2016年第7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日本天皇居然有朝鮮人血統?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