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敬一丹:最好的時刻,永遠是當下

敬一丹:最好的時刻,永遠是當下

東方文化歷史(lishi6677):國學·文化·歷史

敬一丹這個名字,算得上是電視時代的符號了,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經濟半小時、東方時空……

職業生涯的四十多年,這位「敬大姐」一直都在自己熱愛的媒體領域,一直都在觀眾的視線里。

今年,她在退休三年後重拾話筒,出任兩檔節目的主持人和嘉賓。

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敬一丹,依然保持著當年的良好狀態,一點也不像一個63歲的「中老年婦女」,眉宇間寫滿了女性的智慧和優雅,讓人如沐春風!

- 01 -

信條:努力越多,手裡的選擇權和籌碼才越多

敬一丹1955年出生於哈爾濱。中學時趕上文革,父母去了幹校,姐姐下鄉當了知青,13歲的敬一丹過早體會了人間惶惑、恐懼的滋味。

她在一夜之間長大,挑起家庭的重任,操持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突如其來的無助感,在她的一生中留下烙印,在此後漫漫人生路上,她不再相信命運,更願意把賭注放在腳踏實地的每一步努力上。

敬一丹17歲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四年後,在知青廣播站工作的敬一丹作為末代工農兵學員被推薦到北京廣播學院學習播音,從此和廣播電視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入大學時,一口東北口音的敬一丹在班裡並不受重視。

但她對新聞的獨特敏感性一直都在,憑藉自己對內容創作的專註還是得到了專業老師的認可。兩年後畢業,順利進入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工作。

按部就班地進展下去,應該是一份安穩靜好的人生版圖。但敬一丹始終對深造學習充滿了渴望,回學校讀研的執念越來越強。

在那個身邊沒有一個研究生的環境里,在從未學過英語、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的基礎上,她的第一年考研,不出意外地失敗了。

走出考場,她並未沉淪,反而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咬牙又考了兩年。

敬一丹的母親曾對她說: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真要想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

「什麼時候都不晚」,就是這一句話,讓敬一丹第三次走上了考場,終於在30歲的那一年成為了北廣的研究生。

「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我感慨萬千,30歲,我的人生又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研究生入學後,她和在清華讀研的丈夫依然住在學校集體宿舍里,吃在食堂里,身懷六甲時堅持論文寫作。3年的苦日子熬過,敬一丹順理成章地留校任教。

「汗水的河才能沖開理想之門。」

沒有誰生來就是平坦順遂的好命,努力越多,手裡的選擇權和籌碼才越多。

- 02 -

追夢:33歲離開三尺講台,進入央視從零開始

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考研和讀研,敬一丹為自己爭取到了這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教師的工作體面又輕鬆。

可是人生才33歲,何必過早止步?「到一線去做新聞」一直是她的夢想,面對中央電視台經濟部拋來的橄欖枝,敬一丹力排眾議,毅然選擇了再挑戰自己一次。

就這樣,33歲的她離開三尺講台,進入央視從零開始。

沒有靚麗的外表,沒有青春的資本,在人才濟濟的央視,敬一丹只能通過成倍的付出來站穩腳跟。

她對自己要求苛刻,做節目的原則是:

今天講出去的話,不能讓明天的自己臉紅。

通過紮實的努力,敬一丹漸漸在央視開闢出一席之地,智慧大方的形象、自然真實的主持風格深入人心,成為當年央視的一張名片,家喻戶曉。

在外人眼中,敬一丹是央視舉足輕重的「名嘴」,但她直言一度自己真的挺自卑的,「我比他們年齡都大,還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的空間在哪裡呢?一度真的很自卑,覺得自己沒什麼特點,個性也不特別鮮明。」

但正是這種反差,反倒成了她的特點:

「後來慢慢變成了凡是弱者、苦難、婦女兒童等,這類溫暖感的話題一般都由我來說。特別新銳的國際主題的,有水均益;小崔另成一路。慢慢的,我們幾個人既有骨子裡的一致,又有表達上的不一致。」

《東方時空》主創元老合影

- 03 -

家庭:歲月靜好,穩穩的幸福

在自己的事業贏得輝煌的同時,敬一丹也把自己的家經營得溫馨和睦。

當年,敬一丹終於金榜題名,不光獲得了北京廣播學院深造的機會,還和當年那個考場偶遇的男孩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伉儷情深,轉眼已是30多年的時光。

那個男孩就是敬一丹的老公王梓木,現任華泰保險公司董事長。

不過,敬一丹對這些外在的東西看得很淡,她認為,好的婚姻一定是保證彼此完整獨立的。

結婚多年來兩個人很少一起露面,雖然都是大名鼎鼎,但為人都非常低調互相不提及,事業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欣賞,成為主持圈裡公認的「模範情侶」。

在北京讀研究生的三年時間裡,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可以說是比翼雙飛。後來敬一丹想到新聞第一線去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時,丈夫給予全力支持:「你去電視台吧,去做你願意做的事情。」

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節目,他都堅持看,從普通觀眾的角度提一些意見。

這份理解與支持,讓敬一丹十分感動,也讓她更加尊敬丈夫。在與別人提起丈夫的時候,她總是恭恭敬敬地稱其為「先生」。

他們的女兒王爾晴,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畢業後任職於一家從事專業化教育的非營利機構工作,後投身於公益項目。有如此出色的老媽,女兒也是青出於藍。

敬一丹的質樸、淡定和從容不迫,對弱勢群體本能的同情,也時刻影響著王梓木。

和買豪宅大院和遊艇相比,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包括建一個學校更能讓他感到滿足。

因此,我們看到的敬一丹和丈夫同框的身影常常是這樣的:

赴鄉村助學

陪孩子們過「六一」

參加愛心捐贈活動

曾有人問敬一丹:「給你這樣的人當丈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敬一丹充滿自豪地說:

「從我先生的身上看,一個是寬容,一個是自信。」

「寬容和自信結合到同一個男人身上的時候,這個男人就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男人、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了。」

從敬一丹的話里,可以看出她對家庭生活知足和滿意的程度。

- 04 -

領悟: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

到了40歲時,看到鏡子里眼角細密的皺紋,敬一丹一度患得患失,她認識到,40歲對女人來說,是道邁不過去的坎,尤其對女主持人更是尷尬的年齡。

「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變老,有的人只是變得老而無用,可是有的人卻會變得有智慧有魅力,這種改變,不是最好的么?」

母親的這段話讓敬一丹豁然開朗,雖然自己青春和美麗不再,但依然可以靠智慧、學識、修養和內在的氣質來贏得觀眾的喜愛。

敬一丹再也不把年齡當做桎梏。在40歲這年,欣然接過了《焦點訪談》的重任。

閱歷豐富的敬一丹更懂得識別人間疾苦,她在節目里評論時事,解析熱點,一展新聞人的睿智和擔當,勤勤懇懇一直做到20年後退休。

這20年是整個電視行業的黃金時代,也是敬一丹的時代。

除了《焦點訪談》,敬一丹和白岩松主持的《感動中國》,每年也在感動著無數觀眾。

任時光流去,敬一丹從沒有抱怨沉淪,沒有焦慮猙獰,定位清晰、方向明確,難怪電視鏡頭裡的她永遠鎮定從容。

老,是生命的必然走向。

老了,也會有另一種生命色彩,雖然失去了青春的鮮艷明麗,卻擁有了厚重質樸的底色。

2015年4月,「敬一丹退休」成為「現象級新聞」,當事人敬一丹也覺得很意外。她後來分析,這是大家對曾經熟悉的電視和熟悉的電視人的一種情結。

帶著這個問題,敬一丹也問過自己的8090後學生,「你們不是都不看電視了嗎,為什麼還願意和一個電視人交流呢?」

一個男生回答,「敬老師,是這樣的,我們現在都用數碼了,可是當我們看到膠捲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覺得很親切!」

「所以我就這樣給自己定位了,我就是那個曾經給你留下深刻記憶的膠捲。雖然你用數碼了,但是膠捲不也曾經陪伴過你嗎?」

惜別舞台後,敬一丹並沒有停下匆匆的腳步。

她出書回顧職業生涯,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與當代大學生對話青春路上的迷茫。

也深入基層,到偏遠山區支教,推進自己的公益項目。繼續主持每年的《感動中國》特別節目,工作強度保持著退休前的節奏。

花甲之年的敬一丹,看上去遠比實際年齡年輕,這不僅僅是外表,更是一種心態。

「當我有了目標時,就覺得生活過得特別充實。退休的時候,我是做好充分準備一步步走到那兒,心情特別平靜,我已經看到了,有些事情會延續,有些新鮮的東西我會接觸。」

退休三年後,敬一丹再次走進演播廳,她卸掉了《焦點訪談》的硬朗嚴肅,沉靜寬和地在訪談節目中和五十多位嘉賓聊起家長里短,隔著屏幕都讓人倍感溫暖。

敬一丹在節目中

敬一丹和嘉賓魯迅之孫周令飛

敬一丹和嘉賓倪萍

魯豫在採訪中曾問敬一丹:你會介意別人提起你的年紀嗎?

敬一丹答:

我一點都不介意,我在哪個年齡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年齡真好,我不會在40歲的時候覺得20歲真好,那麼到50歲的時候,我覺得50歲真好,此刻我覺得60歲真好。

有人會懼怕歲月,說「歲月是把殺豬刀」,但對敬一丹來說,最好的時刻,永遠是當下。

正如她在書中寫的:

年齡帶來的轉變,才能看清自己,有舒服的、自然的順應,而不是徒勞地留戀青春,懼怕未來,那是在擰巴。

青春和美麗終究會凋零,靈魂卻可以在時光中日益充盈。

本圖文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作者不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強哥 的精彩文章:

總聽「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到底長什麼樣?
生活是什麼!

TAG:嗨強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