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見,打地鋪的日子!

再見,打地鋪的日子!

鳳凰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廖家橋安置區。

【搬遷故事】新化搬遷戶:下雨用篷布遮屋頂的日子終結了

【搬遷故事】「農民變市民」 鶴城搬遷戶嚮往的生活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慧 鳳凰報道

對20多歲的兄弟倆來說,今年最高興的事是再也不用打地鋪睡覺了。為什麼要打地鋪,又為何不再打地鋪?

20多年來,這兩兄弟一直睡一起,共睡一張床,同睡地鋪。弟弟楊政飛說,「每次回來臨時搭鋪睡覺,趕上家裡來人時一間房三個地鋪。」原來20多年來,一家四口擠住在2間小木房裡。

現在,兄弟倆終於和打地鋪的日子說再見了。他們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鳳凰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廖家橋安置區。

採訪那天,是他們集中搬家後的第5天,三室一廳的房子只是簡單放置了幾張床,一套吃飯桌椅,我吃驚問:「你們全部搬完了嗎,只有這麼點東西啊。」媽媽唐古妹回答,原來家裡也沒什麼東西,老物件基本都用不上了。

楊政飛高興說:「20多年來我終於可以體驗在家一個人睡覺的舒坦了。」 唐古妹卻笑得燦爛,因為搬遷過來自己終於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家裡的生活5年來第一次有了固定來源。

5年前,45歲的楊軍因病致偏癱,治病花掉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下很多債務,這個家庭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兩個兒子還在上大學,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說起這些楊爸淚眼婆娑。

唐古妹在鳳凰之窗文化旅遊產業園蠟染服飾店賣衣服,每月1500元。

「兒子就是我生活的希望。」為了供養兒子上大學,為了能負擔得起楊爸醫藥費,唐古妹是哪裡需要短工就去哪裡打工來撐起家庭。現在家的馬路對面就是鳳凰之窗文化旅遊產業園,唐古妹在蠟染服飾店賣衣服,每月1500元。兒子楊政飛也在旁邊的店面負責牛角尖刻印,也能收入2000元一月,不僅賺了工資,一家人解決了照顧楊爸的難題。

吳梅青正向台灣遊客介紹苗族服飾,織錦製作和民俗等。

景區就在楊軍家對面,而吳梅青的家就在景區,搬遷點也在附近。在鳳凰縣山江鎮雄龍村老家寨景區,吳梅青成了鳳凰銘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講解員,她正向台灣遊客介紹苗族服飾,織錦製作和民俗等。送走這波遊客,她回到家裡開始拾掇家務了。

2間房,一間小卧室,一間大一點的房子,融客廳卧室廚房一體。

15歲的兒子給他在雜房上頭用木板簡單搭建了睡覺的地方。

2間房,一間小卧室,一間大一點的房子,融客廳卧室廚房一體。房子裡面陰暗潮濕,基本沒什麼像樣傢具,牆角到處堆滿了東西,一張掛著白得發黑蚊帳的木床,吳梅青說這是她和丈夫及8歲女兒睡覺的床,每天晚上三個人擠睡在一起。「15歲的兒子給他在雜房上頭用木板簡單搭建了睡覺的地方,家裡人一多就地上打地鋪。」現在,一家人對即將入住的新房子滿心歡喜。

楊軍和吳梅青的搬遷是鳳凰縣易地扶貧搬遷與旅遊發展深度融合的體現,將搬遷向鄉村游景區景點集中,這也是鳳凰搬遷特色,規劃與建設同步,搬遷與就業同步,如廖家橋鎮安置區文化旅遊產業園提供搬遷戶就業崗位500個以上。同時配套基礎設施,堅持安置區與路、水、電等配套,同步規劃建設幹線公路、全域旅遊快進系統、慢行(綠道)工程等道路交通工程,配套公共服務,規劃並同步實施學校擴容、醫院擴容、文體公共服務設施等,切實改善居住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網 的精彩文章:

周德睿: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推動常德高質量發展

TAG: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