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宦官擁立傻王爺即位,但傻王爺剛上台就變臉為明君,宦官連呼上當

宦官擁立傻王爺即位,但傻王爺剛上台就變臉為明君,宦官連呼上當

文/格瓦拉同志

宦官干政為患最烈、流毒最深者非唐朝莫屬,自大宦官李輔國、魚朝恩執掌兵權以來,閹黨通過對禁軍的絕對控制,頻頻干預國政,最終竟發展成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力。宦官們在擇立皇帝時,往往會選擇柔弱易制的皇子或王爺,以此來鞏固權位,為此還把一位「傻」王爺扶上位。

不過讓宦官們大跌眼鏡的是,這位看上去傻裡傻氣的王爺,其實是個聰明透明、嚴厲果決的主兒,上台後馬上變臉為明君,讓宦官們連呼上當。這位「傻」王爺,便是唐朝第十六任皇帝-唐宣宗李忱。那麼,李忱為何要裝傻呢?一切還要從唐武宗的駕崩說起。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因服用丹藥中毒,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正準備立長子李峻為接班人時,卻被宦官集團搶了先。原來在武宗在位期間,宦官集團備受打擊,如今見皇帝馬上要歸天了,便想著擁立自己中意的人選接班,以便恢復舊有的秩序。大宦官馬元贄等人斟酌半天,最終決定擁立皇叔、光王李怡為接班人,原因是此人「痴呆弱智」,很容易控制,是再理想不過的對象。

光王李怡是憲宗第十三子,由於母親鄭氏在宮中身份低賤(叛臣家眷,入宮後做了郭貴妃的侍女),所以自幼便被兄長們欺辱,漸漸地便養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以至於宮裡宮外的人都說他是個傻子,但其實根本不傻(「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見《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憲宗被宦官暗殺後,皇三子李恆登基,是為唐穆宗,並尊母親郭貴妃為皇太后。郭太后天性善妒,經常排擠其他的嬪妃,如今當上皇太后,更是跋扈囂張的不行。李怡的母親鄭氏本是郭太后的丫鬟,後來卻得到寵幸並誕下皇子,尤其讓郭氏氣憤,所以時不時地給她們母子「小鞋」穿。李怡為求自保,便開始裝啞巴,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是一副痴呆、愚笨的形象。

所以,穆宗及其子敬宗、文宗、武宗在位時,李怡在宮裡宮外的形象,就是個傻裡傻氣的王爺,不僅同輩的兄弟姐妹笑話他,就連晚輩們也拿他逗樂解悶。文宗在位時,曾多次在十六宅(唐末諸王聚居的第宅)舉行宴會,席間經常拿李怡取樂,引誘他說傻話,並戲虐地稱呼他為「光叔」。諸王也跟著起鬨,尤其是皇弟李瀍(即武宗李炎)最來勁,對李怡最沒有禮貌。

歷大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引文同上。

一時裝傻很容易,但一輩子都裝傻卻很難。所以等到武宗即位後,回想起李怡先前的種種表現,便開始懷疑他外示愚痴、內懷奸詐,恐怕另有所圖,漸漸地便對他產生戒備之心。好在武宗年富力強,根本沒想到自己的身體會這麼快的垮下來,加之李怡既是長輩又是庶出,按理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所以猜忌歸猜忌,卻一直沒有對他下手。

武宗沒有處置李怡,便給了企圖「變天」的宦官們可乘之機。話說,當宦官們從王爺堆中把傻裡傻氣的李怡拎出來時,這幫閹豎高興得不得了,然而等到李怡剛當上皇太叔、監國(此後更名為李忱),便馬上換了副形象,由痴呆愚笨而變為威嚴果決、雷厲風行,簡直比武宗還厲害。

這幫閹豎看到李怡露出了真面容,腸子都悔青了,但既然木已成舟,也是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霉(「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引文同上)。

武宗在李忱上位的同日駕崩,後者隨即登基為帝,是為唐宣宗。宣宗在位13年間,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對內澄清吏治、從諫如流,抑制皇室和宦官的勢力,並蠲免賦稅、鼓勵生產;對外則西敗吐蕃、北破回紇、南征安南,並收復河湟故地,重振大唐軍威。宣宗在位時期,唐朝一度中興,他也被後人譽為「小太宗」。由此可見,宦官們的一次無心之失,竟然給唐朝帶來一位英主,這錯誤犯得實在是超值。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靈寶故事】紅亭驛 —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一起看看唐朝的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可能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