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料理人、攝影師、書法家,她在廚房找到了人生的無數可能

料理人、攝影師、書法家,她在廚房找到了人生的無數可能

彌張

人一旦遇到讓自己著迷的事情,便會變得「著魔」起來,例如,我與美食、攝影的相見恨晚。

——彌張

全文共2693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食物可以是滿足口腹的味覺享受,也可以是關乎美學的視覺體驗。打開@彌張的廚房主頁,彷彿闖入一場美食盛宴,既有驚艷視覺碰撞,也有動人生活細節。彌張擁有著料理人、攝影師、英文書法家的多重身份,食物、鏡頭、文字的轉換間,她搭建起了自己的美學王國。

真實的熱愛真的可以感染人,這是彌張帶給我最大的觸動。自始至終,如她最先對自己的評價「慢熱」一般,彌張始終保持著一種不疾不徐的語速,語氣不激烈卻也不幹癟,平鋪直敘像是將自己抽離開,審視第三人稱「彌張」的生活。但就是伴隨著這樣平平淡淡的話語,一個獨屬於彌張的美學王國卻漸漸呈現在我的面前,神秘精細又壯麗異常。

為《食帖》「二十四節氣之穀雨」製作拍攝越南春卷

尋找讓自己「著魔」的事情

不同於簡單用第一次料理食物,或者第一次拿起相機來定義與美食或是攝影的開端,你很難去具體界定屬於彌張的第一天是哪裡。因為她的那種專屬於自己的氣質,或者說對藝術的敏感度是刻在骨子裡的,是這麼多年的日積月累一點點在原本的白紙上鋪排開的,無法用單一的具象化的東西去表達的。

姜味菠蘿塔

彌張在酷愛音樂的父親的影響下,從6歲起,便開始學習琵琶,二十多年的專業學習之後,順著所有人期望的道路,一路從音樂學院走進了民族樂團。然而在樂團待了一段時間後,彌張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滿足感,樂團激烈的競爭機制使她幾乎無法喘息,她失落過,無助過,甚至一度將這一切歸結為自己成為了生活的逃兵。樂團里的彌張很不快樂。最終,她選擇離開,成為了一名琵琶老師,自由地支配著自己的時間。

「很難說我對琵琶的感受,一方面,我對它的喜愛程度無法支撐我將其作為我人生的事業,佔用我大部分的時間,但另一方便,我也感謝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我最初對藝術,對美的認識和期待。」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的話,我會認為彌張不過是我認識的很多人當中的一個,隨遇而安,被生活的河流推著去往任何一個未知的地方。但事實上,彌張的生活遠比大多數的人充實且精彩。

外柔內剛,是我能想到對彌張最貼切的形容詞。外表無欲無求,萬事只求妥帖,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舒服就好是生活的準則,但內心實則卻堅定無比,認準了一件事就要不打折扣地完成,做到最好。

喜歡電影,便在幾年內看了5000多部,每天要求自己必須看完三部以上;對英文書法感興趣,就用一年的時間,收集各種資料,每天伏案七八個小時,潛心模仿、研究;痴迷於美食靜物攝影,為了追求完美,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部分都要親自把關,親手製作。

如今,在經歷了數年的尋找之旅後,彌張找到了真正讓自己「著魔」的事情,成為了一名美食料理人、美食靜物攝影師、獨立撰稿人及英文書法家,幾種身份相互獨立,卻又彼此相依,緊密結合在她的美學王國中。

彌張的英文書寫作品

在身份的轉化間獲取內心的靜謐

「藝術是相通的。」 在談及不同身份的轉化時,彌張這樣說,「遇到你真的喜歡的東西時,你是會完全不帶功利心的,只想著去享受過程帶給你的快樂。」

很多看似無意義的事情,到頭來都會成為你最大的資本。「比如說看電影的習慣讓我在潛意識裡對於畫面的構圖、色彩、光影、氛圍都有了一定的印象。在美食拍攝中,我常會想像出一些故事場景,譬如一個女孩在鄉下的古樸小屋中烤著硬質麵包,老舊的木桌子上鋪著使用多年泛黃的餐布,桌上的玻璃酒瓶中插著家門前的野花,還有一瓶牛奶或是一杯紅茶,一碟黃油,女孩坐在桌前等著出爐的麵包,讀著來自遠方的書信……當頭腦中出現這樣的場景時,布景也就不會太難,這些畫面並非來自某一部影片,而是來自五千多部的總和。」

撿來的泡菜壇和硬質麵包在彌張的鏡頭下彷彿一幅油畫

作為美食料理人,彌張更多的是將食物作為一種藝術品,而非單純的果腹之物。

在彌張手中,縱使簡單如蛋白,也可以百變多樣,綻放出不一樣的美。「從液體到半固體到完全固體,從粗泡到濕性發泡再到影響發泡,可曲可直,蛋白可以說撐起了半壁江山,以至於倒置頭頂不掉,又入口隨即化掉。」對蛋白打發程度要求苛刻的戚風蛋糕,「雖然長得高高壯壯,有些還會帶著爆炸頭,但它卻可以輕鬆壓到扁扁的,是十足的軟妹子,像雲朵一樣的文藝又樸素良善」;而使用「邊角料」烤制的蛋白酥糖則「酥脆到一捏成粉,沒骨氣到入口即化「;作為蛋白酥的延伸,帕芙洛娃將它的原型擴大到了8寸甚至更大,「外酥內綿,像是裹著薄薄酥皮的棉花糖,加之層層的乾貨交疊,非常有味覺深度」。

蠟燭蛋糕

如果美食料理人是為食物賦予生命,那作為美食靜物攝影師的彌張則是為美食賦予更多的美態。彌張最初關於料理的啟蒙是來自於Jamie Oliver的《The Naked Chef》,有關這個節目的名字,Jamie解釋說這裡的naked(裸體),並非是指Chef(主廚),而是將食物用一種最本真的狀態展現出來。這一觀點對彌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與其說美食的美感是攝影師所創造出的,不如說是攝影師通過抽絲剝繭,將其置身於最合適的環境、色彩、構圖中,讓其儘可能地展現出最真實的美感。在彌張的鏡頭裡,百香果戚風是屬於春日的二月蘭的,將細嫩的花葉點綴在蛋糕一圈,小心的放置在充滿古典情趣的木凳上,畫面精緻的好似一副油畫,彷彿一個精靈在花中靜靜地睡著,讓人生不起打擾的心。

二月蘭叢中的百香果戚風

最初對英文書法的喜愛是來源於在外網上看到的一些美食照片。

巴洛克風格的食物裝飾,旁邊看似隨意地散落著幾張精美寫意的信件,使畫面頓生故事感。尖銳的哥特風,硫酸紙上的刺繡感,氤氳在水中朦朦朧朧的字跡,不同的風格展現著不同的風情,時而如同奧斯汀在陰雨天的窗前寫信,時而又像是稜角分明的男子在書桌前訴說著自己最難開口的情愫與衷腸。每寫下一個字,每寄出一封作品,彌張都像是參與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感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不同,但都有著同樣的愛與同樣的赤誠。

寫著白斯賓塞體的硫酸紙與「戴著拉夫領的巧克力蛋糕」

享受和自己相處的愉悅

「很享受和自己相處的過程,享受那種自己本身就能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我會給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安排得很豐富,基本上不會有閑著的時間,反而有時候會覺得一些無效社交會浪費時間,想乾的事情沒辦法集中精力去做。」彌張這樣去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但享受獨處並不代表彌張拒絕與朋友的相處,「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我所嚮往的是無需過多言語的感情。就是說如果你能懂我的話,我什麼都不用說,而如果你不懂的話,我說的再多也沒用。」

一點點的疏離感換取數量不多卻個個真心,趣味相投的好友,細細想來確有一種大智若愚的哲理在裡面。

就如同彌張曾經在下廚房的分享中寫下的「通透,圓滿,內心豐盛」,這是她的新年願望,卻也是我心中對尚未認識這個姑娘的人最合適的介紹詞。一個能在孤獨的日子裡將自己打點的井井有條的人,一定是一個有趣、有想法、有行動力的人,一些些的疏離感在這樣的姑娘身上,非但不讓人感到遙不可及,反而討喜地值得去結交,值得去愛。

膠片攝影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廚房 的精彩文章:

琳琅滿目的食品和廚具,你知道怎麼挑嗎?
從健康素食到世界美食,她的廚房無國界卻有堅持

TAG:下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