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許多著名藏書家紛紛將自己珍藏善本古籍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其中以周叔弢先生無償捐贈的七百一十五種珍善古籍最具影響。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弢叔(1891---1984),原名明揚,後改名暹,字叔,晚年自號翁。安徽建德(今東至)人,著名的實業家、藏書家。1914年遷至天津,1919年開始經營實業。解放後曾任天津市副市長、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工商聯副主席等職。

周叔弢先生受家庭熏陶,十六歲開始購書藏書,開始是為了使用,後來轉為藏書。1917年11月,二十七歲的周叔在天津廉價買到了清代皇家書庫「天祿琳琅」舊藏的宋本《寒山子詩》,欣喜之餘將書齋命名為「拾寒堂」(後又改為「寒在堂」)以作紀念,這是他收藏宋版書的開始,以後續有所得,尤其是1931年後陸續收購海源閣流散善本五十餘種,大大提高了藏書質量。他一生聚書近4萬冊,其中很多是宋元明精本,在北方和李盛鐸(木齋)、傅增湘(沅叔)齊名,並與南方的陳清華並稱「南陳北周」。

周叔弢先生收藏善本書繼承了清乾嘉以來季滄葦(振宜)、黃蕘圃(丕烈)等人的傳統,重宋、元、明刻本和精抄精校本,三十歲就贏得了「宗風接蕘圃,三郎沉醉在圖書」的美譽。他對古籍深知篤好,加上博學廣識,對古籍版本、內容等往往有精闢見解,多有超過前人之處,對抄稿本和前賢校跋手跡的判別年代、鑒定真偽,更具有真知灼見,為當代學者所推服,世人贊曰「周侯書眼炯如月」。每得一書,手自校勘,考辨是非,推求源本,以及遞藏源流,並撰寫題識,「手校群書,皆字畫端謹,朱墨鮮妍,頗具義門風格"。周先生與徐乃昌、袁同禮、傅增湘等過從甚密,以鑒賞、借閱、贈書等為樂事,傅增湘先生回憶說「每當午窗晴旭,夜漏風清,吾兩人展卷細讀,相對忘言,宛如坐澹生堂中,有縹函朱榻,風過鏗然之趣,逸情高致,固難為不知者道也。」

周先生對善本古籍的收藏懸格極高,選書嚴格,「其藏書不侈閎富之名,而特以精嚴自勵」。他曾給刻本善本總結了五好的標準:版刻字體好,這好比一個人先天體格強健;紙墨印刷好,好比後天營養好;題識好,如同此人富有才華,有學問;收藏印章好,宛如美人薄施脂粉;裝潢好,像一個人的衣冠整齊。周先生一直以此作為收書的標準,有的書即使卷帙完好,紙墨精良,如有俗筆塗污,鈐以惡印,或割裂牌記之處,也寧舍不取。

出於對書的珍愛,周先生用印十分慎重。他早年用過一長方陽文的「曾在周叔處」的圖章,後來在善本書上就只用一枚方形「周暹」兩字白文小印,而且都蓋在書的空白處。此印是童大年刻的,選用這方印並不是因為它特別好,而是因為它小,如果後來的藏書人不喜歡,可以挖掉,不致損書過甚。他用印泥也十分審慎,唯恐把印鈐在書上滲油或變色而損害書籍,幾十年來,他在善本書上鈐印用的是他二十幾歲時在西泠印社買的印泥,經過半個多世紀試驗,它不滲油也不變色。後來又買過多種高價印泥,因未經試驗,始終不敢用在好書上。

周叔弢先生特別重視書籍的裝潢。他評價說,清末南瞿北楊兩家藏書最富,而就裝潢而言,楊家遠勝瞿家,善本書都制楠木匣保存,若原書有前代藏書家書匣的,則保存不動。他很欣賞海源閣藏的黃丕烈舊藏宋本湯漢注《陶靖節先生詩注》,不僅保存了黃氏的原書匣,還包括宋代金粟山藏經紙做的封面,孫延題籤,都依原樣保存下來。周先生對藏書中原裝精美的加意保護,如有破損或裝潢不如意的就找良工來補綴、重裝,然後用樟木夾板或楠木書匣裝起,再平放擺進樟木或楠木書箱里保存。即使不是自己的藏書,他也儘力使其裝潢得當,如胡昭衡曾請他鑒定並題跋自己舊藏的《王維集》,他寫了題識,覺得好書沒有書匣,有些美中不足,就代配了一個檀木書匣送還。他有一部瞿家舊藏的宋本《清波雜誌》,此書由瞿家賣出後,曾經過某人的手,此人做了個非常粗劣的書匣,上面刻著俗手題的書名,後來在捐給北京圖書館時,他特地將這個書匣留下,請北京圖書館另配一個相稱的書匣存放。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叔弢先生愛書近乎痴迷,「設遇銘心絕品,孤行秘本,雖傾囊以償,割庄以易而曾不之惜」。為購湯注陶詩,使兩陶集合璧,不惜被書商賺去巨款。1942年在家用不足的情況下,忍痛割愛明版書一百多種,卻又用一萬元巨款買下宋余仁仲萬卷堂刻本《禮記》,並在購書冊中寫道:「賣書買書,其情可憫,幸《禮記》為我所得,差堪自慰。衣食不足,非所計及也。」而他在收集善本書中付出的心血比付出的金錢要多得多。他幾經周折,十六年努力搜集才將三十卷本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本《春秋經傳集解》湊成全書。而明沈氏野竹齋刻本《詩外傳》全本也花了十年功夫。

周叔弢先生收藏善本書籍,除了個人愛好外,更重要的是為國家保存民族文化遺產,不致因水火兵蟲之劫化為雲煙,更不要流落海外。他從歷代私家藏書聚散無常、甚至頃刻化為烏有的教訓中,意識到只有由國家政FU統一管理、珍藏,古籍善本才能得到妥善保管,傳之久遠。1942年,周叔弢先生開始計劃將所藏古籍善本捐贈國立圖書館,他在手定的書目上寫下:

生計日艱,書價益貴,著錄善本或止於斯矣。此編固不足與海內藏家相抗衡,然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無事,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倘困於衣食,不得不用以易米,則取平值也可。勿售之私家,至作雲煙之散,庶不負此書耳。

1951年8月20日,周叔弢先生向國家圖書館捐贈其珍藏的《永樂大典》時寫到:「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責也。」

1952年,周叔弢先生在將藏書捐給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移交前,周先生一一摩挲,親自裝箱,愛書愛國感情交融。當時的中央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看了贈書目錄,連說:「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後來在北京見面,又對他說:「您把最心愛的『兩陶』集都獻了出來,真是毫無保留,難得!難得!」。周叔先生選擇北京圖書館作為捐書的所在,是經過審慎考慮的,他對次子周珏良說:「捐書如嫁女兒,要找個好婆家,北京圖書館善本書部由趙萬里先生主持,他是真懂書愛書的,手下又有他培養出來的如冀淑英同志等,書捐到那裡可謂得所,我是放心的。」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先生去世後,後人秉承周先生遺志,繼續向國家捐獻善本。1995年,周珏良夫人方緗女士在周景良先生陪同下,將一冊宋刻本《東漢會要》及明刻《曹子建集》等書捐贈國家圖書館。

現在,周先生等藏書家捐贈的古籍善本,都安居在國家圖書館的恆溫恆濕的善本書庫里,得到很好的管理和保護。現將周叔先生捐贈的珍品擇要簡介,以饗讀者。

《周禮注》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周禮注》為現在僅存的四種鄭玄注儒家經典之一。這個現存最早的經注合刻《周禮注》,系南宋初年婺州(今浙江金華)市門巷唐仲友刻本。卷三後有「婺州市門巷唐宅刊」牌記。此本宋諱缺筆桓、完、慎等,刻工沈亨、余竑又曾在南宋孝宗時參與刊刻《廣韻》,故此書刊刻當在孝宗之時。此書為傳世《周禮》的最古者,楊守敬稱之「一字千金」,「勝今本處,不可勝記」。原本刊刻精美,字體秀雅、刀法剔透,皮紙印造,墨色勻凈,盡顯浙刻風格。

書系海源閣舊藏,為楊氏四經四史之齋宋本四經之一,《楹書隅錄》說:「此本字學獨極精審,幾於倦翁所謂偏旁點畫不使分毫差誤。故宋諱之缺避,較他本頗詳。可知此本非特今世為罕見之珍,即宋槧各本亦莫與之京矣。不更寶中之寶耶!」1934年,書歸自莊嚴堪。周叔先生欣喜之餘,特請好友勞健跋文其上,「叔近年所收楊氏宋本甲觀,……今更冠以此經,四部精華萃於一室,何啻王侯,宜其不恤為之舉債而償重價也。」。

《新定三禮圖集注》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聶崇義奉敕研究禮制,他參考鄭玄注以及原來的六家《三禮圖》,博採眾長,費七年之功完成《三禮圖集注》,於北宋建隆三年(962)上表太祖趙匡胤,深得讚賞,不僅頒行朝野,還將《三禮圖》繪於國子監之論堂。

宋刻本《三禮圖集注》罕有傳世,此宋淳熙二年(1175)鎮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本系傳世孤本,彌足珍貴。全書皮紙印造,字體近歐,刀法嚴整,線條流暢,為宋刻本之上乘。書中眾多插圖,可視作宋代版畫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宋代雕版印刷的高超技藝。紙背公文有淳熙五年(1178)鎮江府學教授徐端卿、中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知鎮江府司馬笈銜名,說明此書雖刻在淳熙二年,但印製時間當在淳熙五年之後。據書末所收淳熙二年陳伯廣跋,知該書據蜀本刊刻。蜀刻本佚失已久,然由此本可窺其舊貌。

此本的禮圖格局,各圖結構,造型體制,線條花紋,刀法墨色等皆極考究。順治十八年(1661),藏書大家錢謙益在錢曾述古堂看到此書,跋曰「此等書經宋人考定,其圖像皆躬命繢素,不失毫髮。近代雕本傳寫訛謬,都不足觀。」

此書宋、元間為俞琰、俞真木父子藏書,明嘉靖中歸華夏真賞齋,有「華夏」、「真賞」等印。清初錢曾,季振宜,徐乾學收藏,後入楊氏海源閣,1935年11月為周叔先生購得。

《孝經》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天祿琳琅舊物。清乾隆《天祿琳琅書目》及《四庫全書總目》均認為相台岳氏群經是南宋刻本,為岳飛之孫岳珂所刻。後據張政烺先生考訂,相台本群經乃元初義興(今江蘇宜興)岳浚據宋末廖瑩中世綵堂校刻九經本校正重刻,漢陽君岳浚是岳飛的九世孫,因岳飛是相州(北魏時建有銅雀台,又名相台)湯陰人,故稱相台岳氏,與南宋岳珂無關。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所刻群經,以版印精美聞名,單以宋元舊刻而論,此本足稱上佳精品。此本原為明代晉府舊藏,入清遞經季振宜、徐乾學收藏,後歸內府天祿琳琅。書中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寶」、「乾隆御覽之寶」等皇家印璽,十分精美。周叔先生收得《孝經》後異常興奮,專門刻「孝經一卷人家」一方印,以示珍愛。

《陶靖節先生詩注》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宋刻《陶靖節先生詩注》和《陶淵明集》是藏書史上的一對奇葩。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是晉宋之際的偉大詩人,他的詩平淡自然,富有理趣,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南宋刻兩陶集在各自的版本系統中都是最早、最好的,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和資料價值。《陶靖節先生詩注》字體秀逸,刻工甚精,黃紙初印,每冊首末均用宋金粟山藏經紙作護頁。兩陶集歷經名家遞藏,印記琳琅,尤其是《陶靖節先生詩注》,其傳奇般的流傳經歷成為藏書史上的佳話。

清乾隆年間,《陶靖節先生詩注》歸到藏書家鮑廷博手中,由於不了解這部書的價值,把它賣給了另一位收藏家張燕昌。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鮑廷博與吳騫一起過訪藏書家周春,閑談中提到此書,周春連稱好書,便追問書的下落,從張燕昌那裡把書借到手,想拿書畫、銅瓷端硯與書交換。張燕昌見書封面用的是宋朝金粟山藏經箋紙,知道部好書,執意不肯換,並急於把書要回去。後來,周春終於用重達一斤的明朝葉玄卿的「夢筆生花」大墨與張燕昌交換成功。周春把《陶靖節先生詩注》和一部宋版禮書放在一起,給書齋起名為「禮陶齋」。後來為生活所迫,周春先將禮書賣去,齋名改為「寶陶室」,嘉慶十三年(1808),《陶靖節先生詩注》又因周春的一句戲言被書商買走,他悔之不能,潸然淚下,齋名再改為「夢陶室」。

大藏書家黃丕烈原已收藏宋刻十卷本《陶淵明集》,因而非常希望買到宋版《陶靖節先生詩注》。書從周家賣出以後,黃丕烈追蹤購買,幾經周折,最後終於以100兩銀子的高價購得。黃丕烈把宋版《陶靖節先生詩》和宋版《陶淵明集》放在一起,給藏書室起名「陶陶室」,《陶淵明集》卷末有墨筆書:「陶陶室藏靖節集第一本」,《陶靖節先生詩注》卷末有墨筆書:「陶陶室藏靖節集第二本」。嘉慶十六年(1811)立冬日,黃丕烈又得到南刻施顧兩家注《東坡和陶詩》,使之同處「陶陶室」。此事成為藏書史上的一大故實。

黃丕烈書散之後,兩部陶集先後為汪士鍾藝芸書舍、楊氏海源閣收藏。後來海源閣藏書星散人間,周叔弢先生先購得《陶淵明集》,後又從書商手中高價購得《陶靖節先生詩注》,使兩陶集得以合壁。1952年,周叔先生將他藏書中的最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書共計七百十五種,全數捐給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宋版《陶靖節先生詩》和宋版《陶淵明集》、施顧注《東坡和陶詩》。

《注東坡先生詩》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宋嘉泰淮東倉司所刻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以注釋詳盡,版刻精良聞名。其字體俊秀,紙白墨濃,版闊疏朗,惟流傳稀少,已不見全本傳世。由於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突出,歷為藏書家、學者所珍重。翁方綱曾藏有一部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珍若拱璧,視為鎮宅之寶,其藏書室號寶蘇齋,即以此書得名。每到東坡生日,翁方綱即請賢達之士觀書題詠,一時成為書林佳話。

該本僅存二卷(卷四十一至四十二)《追和陶淵明詩》,上有黃丕烈跋並題詩,周錫瓚跋,潘奕雋題詩。乾嘉時期的藏書大家黃丕烈曾將宋本《陶靖節先生詩注》、《陶淵明集》和他後來收藏的這兩卷東坡和陶詩同貯於「陶陶室」,也成為藏書史上的一段佳話。嘉慶十六年(1811)冬,黃丕烈向周錫瓚購買屬於宋刻《注東坡先生詩》第四十一、四十二卷的《東坡和陶詩》。周錫瓚收藏這兩卷《東坡和陶詩》已有四十年,極為珍重,但他深知黃丕烈是「藏書又能讀書者」,便慨然將書出讓。

黃丕烈得到這部宋刻珍本後,心愛有加,重新裝幀,特製木質書匣存放。同年臘月十九恰值蘇東坡生日,黃丕烈禁不住感慨萬千,隨即興題寫四絕句於書後,其中一首曰:

東坡生日是今朝,我獨閑居苦寂寥。但把和陶詩熟誦,樽無濁酒也愁消。

黃丕烈書散之後,兩陶集先後為汪士鍾藝芸書舍、楊氏海源閣收藏。後來海源閣藏書星散人間,周叔先生陸續購得《陶淵明集》、《陶靖節先生詩注》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和陶詩》。

《寒山子詩集》(附《豐干拾得詩》)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寒山子為唐代詩僧,長期隱居台州翠屏山,其地寒冷,因自號「寒山子」。寒山子詩頗富哲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因此,唐代流傳著「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書放屏風上,時時看一遍。」宋代以來,寒山詩受到蘇軾、王安石、黃庭堅、朱熹和禪僧的青睞,和詩疊出,並遠傳朝鮮、日本。

此南宋初杭州刻本,楮墨精雅。宋刻《寒山子詩》僅存兩部,除此本外,日本內府宮內廳圖書寮另藏一部,據傅增湘先生鑒定,此本內容齊全,而且刊刻時間較日本藏本稍早。

此本系毛氏汲古閣舊藏,入清藏於內府天祿琳琅。有「汲古主人」、「子晉」、「毛晉私印」、「天祿琳琅」、「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五福五代堂寶」等印,尤可珍貴。1917年周叔在天津廉價買到此書,這是他收藏宋本書的開始。初涉書林的周叔因得到此書而欣喜地命名他的書齋為「拾寒堂」,後來又改為「寒在堂」。

《王摩詰文集》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蜀刻唐人文集一直受到古籍研究者和版本學家的高度重視,南宋紹興年間蜀刻唐人文集十一行本現僅存三種,《王摩詰文集》為其中之一。這是現存王維文集的最早印本,文獻價值極高;又是世間孤本,版本價值至為突出。

王維多才藝,精通詩文、書畫、音樂。其詩兼善各體,尤擅長山水田園詩,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代表作家,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王維詩對後世影響極大,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王右丞集》云:「建昌本與蜀本次序皆不同。」。查建昌本王集前六卷詩,後四卷文;此蜀本則第一、四、五、六、九、十卷為詩,餘四卷為文,可見建本、蜀本分屬兩個系統。《楹書隅錄初編》云:此本乃「宋槧中之最古者矣。」此本歷經名家所藏,書中有「項墨林鑒賞章」、「汪士鍾印」、「以增私印」、「海源閣」等藏印,又有袁褧題款顧廣圻題跋。海源閣書散出後,1930年周叔弢購得此書。

《文苑英華》

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國圖的善本

《文苑英華》是北宋初年李昉等奉敕編纂的一部文學總集,收文上起南朝梁末,下迄唐末五代。

此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存二十卷)經周必大勘補,於嘉泰四年(1204)定本梓行,為《文苑英華》現存最早刻本。開本宏朗,刊刻精美。蝴蝶裝,保留宋時宮裝舊貌。宋諱缺筆至廓字,刻工與周必大校刻《歐陽文忠公集》多同,蓋同為江西吉州刻本。此為宋版書之佼佼者,版本價值至為突出。此書迭經南宋內府、明文淵閣、晉藩及清內閣大庫所藏,鈐「緝熙殿書籍印」、「內殿文璽」、「御府圖書」、「晉府書畫之印」等印,實為世間珍寶。

此《文苑英華》已無全本,今存世僅十五冊,國家圖書館藏十三冊。周叔弢先生捐贈兩冊為卷二百三十一至卷二百四十,二百五十一至二百六十,書末有「景定元年十月初六日裝背臣王潤照管訖」木記一行。並有羅振玉跋。1995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曾以143萬元拍賣一冊陳清華舊藏《文苑英華》,為境外人士獲得,另一冊現藏台灣。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山東珍貴古籍展上那些修補「時光」的人
錢穀與《吳都文粹續集》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