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嚴智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香嚴智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前言】香嚴智閑禪師,青州人(今山東益都)。厭俗辭親,觀方慕道。在百丈懷海門下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後來,百丈圓寂,他便改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香嚴的某些稟賦以及經歷與阿難相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聞聲也可以悟道。

---*---*---*---*---*---*---*---*---

講述之前,我不得不說一下百丈懷海,因為今後大概率不會講他的公案,就在這篇文章中為這位我非常敬重的老人再盡一點後生的心意。

百丈懷海禪師(約公元720~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百丈清規》)之制定者。我可以說,如果沒有百丈那一次的大改革,禪宗能否有今天的繁榮,以及一千多年來對佛門和社會的貢獻,就未得而知了。這裡我直接引用我在《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上)中的幾段話,大家很容易明白: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教團是不允許耕作的,只能接受供養,因為耕作時可能會有誤殺生,主要是地里的昆蟲。而世尊在世的時候,整個夏季也是呆在精舍而不許行腳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時印度的氣候,夏季各種蟲類很多。但,很多規矩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實就不可取了,我國歷史上大的就有三武一宗四次滅佛運動。

那麼為什麼會有四次全國性的滅佛運動,除了有統治者宗教偏向外,在這裡簡單列舉一下其現實主要原因,會有助於我們了解戒律的變遷:1、早期的佛教不允許耕種,傳至我國也是如此,據統計中國封建社會平均供養一個僧人就要牽累三個農民勞動力,而中國和印度不同,印度因氣候原因其水果、蔬菜、水產供應相對豐富,中國土地相對貧瘠,老百姓生存負擔很重,特別是封建社會任一個朝代從中期必然開始的土地大量吞併和集中之後,老百姓的生存更加艱難。2、寺廟不納稅,並且收容了很多懶惰、違法之人,規模日益龐大,大寺廟的土地堪比大地主,甚至有自己的武裝保衛力量(武僧),而這些青中年男性正是農耕社會的主要勞動力。3、在國庫空虛的時候,皇帝派人去寺廟,發現廟宇的各種雕欄畫棟堪比皇宮,信徒奉獻的珍寶等同國庫。

禪宗最早發現和重視這個問題,百丈懷海禪師,根據中國的國情重新修訂了印度傳入時的儀軌,叫《百丈清規》,很多規、律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僧團必須從事勞作,自給自足,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幾十年以身作則,在90餘歲高齡仍然不顧弟子各種阻止下田間勞作。正是因為百丈的這次改革,使禪宗在四次滅佛運動中雖有波及但完整的保存了禪門血脈,並成為漢地第一大宗派。

我們開始今天的主題,先來看一下香嚴在證悟之前的水平。

【原文】:仰山香嚴侍立次,師舉手曰:「如今恁么者少,不恁么者多。」嚴從東過西立,仰從西過東立。

這一段很長,我僅摘取我想要表述的部分,是百丈在跟香嚴以及仰山講法(百丈法嗣溈山靈祐禪師的法嗣,師徒二人是禪門溈仰宗的開創者。古代禪師相互行腳參學,因此並非我們想的一代完了再接續一代。),此時的香嚴還是個門外漢,但,那時的他不僅佛法知見相當了得,對「行為藝術」也會妝模作樣。師舉手曰:「如今恁么者少,不恁么者多。」百丈舉手之意是,現在,懂目前法就是實相就是如來的人少。「不恁么」,以法求法,學人學樣的人多。此時香嚴搶在師兄之前「表演」了一番行為藝術,然而並未得到百丈的首肯。同理,即便你去學宗薩一模一樣的行為表演,沒證道就是沒證道,瞞不過明白人。

【原文】:洎丈遷化,遂參溈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嘆曰:「畫餅不可充饑。」屢乞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

百丈圓寂後,香嚴只得去師兄溈山處求道(有沒有像阿難在世尊圓寂後,於師兄大迦葉那裡獲得證悟?),溈山的那句評語「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大家便可知道香嚴之前的佛法知見水平。但,這些都是因為你智商高記性好,用你的意識邏輯去解釋經文。這!就是無明妄念,就是生死輪迴根本!接下來,溈山離開佛法問了一句:「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這句的意思等同於禪宗另一句很知名的話頭:「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本來面目?」因為是話頭,就是讓我們去參的,話頭本身我就不講了,不明白怎麼答都是錯,明白了答不答都是契合。至於原理,我放到今後那篇文章中闡述。

寫到這裡,想起小L有天大半夜給我發消息(其實,我喜歡他這股隨意勁兒。額...但不提倡,大家別學,,,多了,我今後會直接無視的....阿彌陀佛,我們還是夢中相見比較好,I need 覺覺...)

然後,香嚴被一句話打懵,趕緊回宿舍(寮房)遍查經書,竟然找不出一句話可以應對。於是屢屢乞望溈山給點破,不「屢屢」還好,香嚴這一「屢屢」,溈山知道,大疑情來了,那就絕不會再為他從言語上點破了。溈山:我如果給你點破,那也不是你的,還是我的,你還是沒法證得,今後必然要罵我。香嚴聽後,一氣之下將所有經書一把火燒了,看經這麼多,原來還是一點用都沒有啊!!算了,,,就這樣都還不行,這輩子都不學佛法了,就做個平淡的「職業僧」吧。於是「泣辭溈山」,哭著離開了。(沒辦法,溈山是真心為他好,即便是讓他哭一場,也都是為他著想。)

【原文】:一日,芟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香嚴,於是過起了陶淵明世外桃園般的悠閑日子。但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溈山的那句話,一直壓在他心裡,並時時都在思考和尋找答案!!有一天,香嚴正在除草,鋤頭挖出一塊瓦礫,就隨手往後面一拋,石頭擊中了身後的竹子,「鐺」一聲清脆的聲響,這一刻,前後念斷,三際托空,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證悟了。

於是馬上寫了一首證悟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什麼意思呢?就是石頭敲打在竹子上那一聲,讓我把平生所學的佛法一瞬間統統放下,原來,這個佛性,我們本自具足,根本不需要你去做什麼來「證悟」它。這裡我用之前關於證悟。文章中的一句話:「要證悟確實難,無論怎麼努力怎麼做,你都做不到。要證悟又極其容易,某一刻你徹底放下自心與自心的所有執著、糾結、作對就會頓然醒悟。」「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動容,釋迦拈花,迦葉一笑,就是動容。揚古路就是合古轍。不墮悄然機,沒有錯失這一次轉瞬即逝的時節因緣。這個證悟到的真理或者說是佛性,處處都找不到,又指導我們所有行住坐卧之事。只有證得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玄妙。道可道,就非常道。非可道之道,已超言語所能描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原文】:「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溈山看到香嚴的偈後,印可了。但溈山的弟子仰山覺得還有必要去現場勘驗一下,於是香嚴面對前來的仰山慧寂又對答了這句話:「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之前朋友對本碩博的描述,本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研究生:知道自己不知道;博士:不知道自己知道。當然,我的這幾句和香嚴的話並無交涉,只是,,,好像確實沒有啥關聯,,,但寫都寫了,就懶得刪吧,,,怎麼感覺我解釋得更多......懶得解釋了,,,肚子餓了,趕緊收筆找吃的去。

經仰山當面的幾句話勘驗,OK了,沒問題,確是大徹大悟。從今往後,你就自個玩去吧,拜拜,不送,走你。

保重。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你為什麼不認識我
大水沖了龍王廟?步森股份為何連爆「兄弟公司」猛料!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