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來折往/量變產生質變的周期性簡單摺疊

紙來折往/量變產生質變的周期性簡單摺疊

寫在前面

那些不起眼的小小摺疊結構,匯聚起來也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神奇力量。

——小編

1

今天的話題呢,是由一隻小小的手提袋引起的!

這樣的手提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那就是它可以通過下部側邊的內三角實現平折(即折成一個平面),雖然這類包裝手提袋都是經過裁切、粘貼批量生成的,不過它也是對摺疊的應用,暗含著如何設計與改變摺疊方向的問題,這個手提袋應用的實際是一個垂直摺疊的設計。下面我們就來體驗一下這種摺疊方法。

2

如果給你一個長紙條,你怎樣將其折出來一個直角呢?當然如圖1所示能出來一個直角,但只能保證內部是一個直角,而外部是一個135度的角,所以不滿足要求,而圖二經過兩層摺疊後,可以形成一個相對準確的直角。如果用這種摺疊方法,我們可以實現將一個長紙條摺疊並圍成正方形(當然也可以是長方形)。需要指出的是長紙條兩端需要粘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完整閉合,一般我們可以將粘片放在中間部位。

如此摺疊仍然是一個二維的摺疊,如果要實現三維的立體摺疊,只有一個正方形是不夠的,需要摺疊若干個這樣的正方形,這時候就要用到一種相當好用的摺疊形式——風琴褶了。

下面我們嘗試做一個四層的風琴褶正方形,下圖是對應的摺痕圖。分析摺痕圖發現,每一行的摺痕圖其實對應的就是上面用一根長紙條圍成一個正方形的摺痕圖,相鄰的兩行摺痕圖對應的就是我們在手提袋的那個底部內三角看到的摺疊態,每兩條相鄰摺痕構成一層的正方形。

根據摺痕圖摺疊出來的作品就是下面這樣啦,直接看上去貌似並沒什麼美感,而且粘片位置的連接很粗糙,嗯,其實是小編偷懶了(捂臉),並沒有打十分精確的摺痕就簡單粗暴手動折了第一個成品,而且並沒有將粘片粘合,可是又不想重新折一個相同尺寸的了,所以就只好拿一張圖片框進去權當美化一下啦!

3

嚕嚕嚕,厲害的來啦~~~~~~~~~~~

如果把這個基本型周期性地做很多很多會怎麼樣呢?空間感不是很厲害的小編也不知道,那麼,乾脆做出來吧!

那麼長長的一條拿在手中實在是太爽了,隨你拉扯扭轉,它變化無窮,像一條長長的隧道,像狹長展廳的入口和出口,像是自己在操縱一個可變形的建築模型。忽然聯想到以前在澳門參觀的貝聿銘設計的澳門科學館,偌大的展館設計了一個螺旋式的觀展路線,從底層的入口進入,在高層的出口走出,然後坐著垂直觀光電梯再次回到地面,那種觀展體驗簡直不要太棒!

這種周期性簡單摺疊的承壓性能怎麼樣呢?於是小編做了一個試驗,在長長隧道上一本一本地壓書,第一本大書穩穩的,第二本大書穩穩的,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好像地基不穩了,終於放第六本的時候,隧道側面塌方了,於是測試最終結果——承重五本書。然而小編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如果摺疊的角度再準確一點,兩邊再對稱一點,所用牛皮紙再挺實一點,這個測試結果肯定會更高的。

4

今天第一次嘗試這種周期性的簡單摺疊,像是打開了新視野,不禁讚美這神奇的摺疊結構。不過,折起來也是相當考驗耐性了,這不,小編開工時,太陽公公正從窗口望著我,折完這隻隧道寶寶,再寫完這篇軟文,太陽公公都收工了,累了累了,小編也要跟隨太陽公公的腳步,收工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來折往 的精彩文章:

TAG:紙來折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