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ature:揭秘孤獨感的分子機制

Nature:揭秘孤獨感的分子機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活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社交的需求。但每個人多少都會感到孤獨的時候。就連最彪悍的囚徒也會因為失去自由而感到獨孤。孤獨無處不在,環繞在我們周圍。長期受到孤獨侵犯的人心理和生理上會發生巨大變化。孤獨感會讓人產生抑鬱,或者會有心臟疾病的發生,甚至會因此而死亡。

長期遭受孤獨侵擾會使我們大腦發生什麼變化呢?它的分子機制又是什麼呢?著名學者Zelikowsky近來將對孤獨感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Zelikowsky團隊建立孤獨小鼠模型,從行為上來評判孤獨對小鼠造成的影響。與正常鼠比較,孤獨鼠對陌生老鼠進入自己房間顯得格外不友好,更加具有侵略性和攻擊性。另一組行為實驗是觀察孤獨鼠和合群鼠對待恐怖的反應。恐嚇存在時合群鼠和孤獨鼠會停止移動。恐嚇移除後,合群鼠恢復自如,繼續向前走;而孤獨鼠會一直處於停止移動狀態,變得十分脆弱。

Zelikowsky說「大腦的多個腦區,包括與社交行為、焦慮及情感相關的腦區,在嚙齒目動物會表達兩種Tac基因。而我和我的同時發現,在孤獨的刺激下,大腦中Tac2基因表達大量增加。」

Zelikowsky說「Tac2基因表達的蛋白叫神經激肽B(NkB),NkB可與NkB受體結合。為明確Tac2基因在孤獨中的作用,我們做了一系列實驗。首先我們利用NkB受體抑製劑osanetant餵養孤獨鼠,孤獨鼠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緊接著,我們通過特殊手段使得合群小鼠大腦中Tac2基因表達增加,結果發現合群小鼠出現像孤獨鼠一樣的行為特徵。」

最後,研究人員通過手術在局部腦區注射NkB受體抑製劑osanetant或者病毒以降低神經元中Tac2基因的表達或抑制Tac2在神經元的活性。通過這些實驗可以確定被內側下丘腦是孤獨行為操作單位,而中央杏仁核主要調節急性或永久性壓力的反應。

文章總結如下,對於我們人類的Tac3,相當於鼠的Tac2,是否與孤獨有關。由於NkB目前在臨床應用較普遍,Zelikowsky團隊調節Tac2基因表達的操作手法是否可以快速應用於臨床推廣。另外,因孤獨的產生在不同的種族間所受分子的調控是不一樣的。因此是否能夠單純依賴小鼠模型來解釋人類孤獨的產生?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闡明。


原標題:A molecular signature for social isolation identified in the brain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細胞 的精彩文章:

Nature:為何我們的造血幹細胞存在於骨髓中?免受紫外線傷害是關鍵!
Cell:瀉藥引起腸道微生物組發生長期變化

TAG: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