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壯漢用滑輪將150公斤兵馬俑搬運入坑 場面堪稱驚險

30壯漢用滑輪將150公斤兵馬俑搬運入坑 場面堪稱驚險

吳永琪站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號坑正前方,面對曾經親自修復和保護過的兵馬俑軍陣,遙想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雄風,他依然感受到的是「震撼人心」四個字。

1978年,曾插過隊、在陝西省博物館當過講解員的吳永琪調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進入「秦俑考古隊」,負責文物修復和管理工作。「初到這裡唯一的感覺就是太荒涼了,據老人說偶爾會有野狼出沒。兵馬俑一號坑上面只有鋼樑,還沒有封頂;周邊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村民根本不知道這裡埋藏著千年歷史。」

吳永琪隨即參與組建修復團隊,召集一百多位「培訓班」學員邊教學邊修復,讓一個個破碎的兵馬俑重新站了起來。「當時由於開館時間緊迫,加之沒有科學的修復理念,修復工作確實有些粗糙,只是將出土秦俑的主體陶片拼接起來,一些細小的缺損部分採用石膏補缺,然後上色做舊,導致現在仍有一堆剩餘的小陶片找不到復原位置。今天來看,這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歷經10個月時間,吳永琪跟同事們一起將前三方827件秦俑修復完畢,接下來就是將秦俑逐個放入俑坑。這可是不一件容易的事,一件秦俑的重量約150公斤,一匹陶馬重約250公斤。將這些龐然大物精準地放在原出土位置上,讓吳永琪費盡了心思。

經過多次討論後,吳永琪決定在1號坑展廳相對放俑的垂直上方鋼樑上固定三、五個定滑輪,有時還要加上動滑輪,利用物理學原理,在繩索的牽引下將秦俑拉起、落坑。「我站在秦俑復原位置附近指揮,安排30多個培訓班的小夥子學員,分別在秦俑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拉著牽引繩;另外一隊學員負責拉起重繩,按照我的口令掌握繩子的收放速度,直到秦俑平穩落地。」

放一個秦俑差不多要花一兩個小時,吳永琪和同事們用了兩個月時間才將827件秦俑整齊的放入俑坑之中。吳永琪說,每一個步驟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損壞秦俑,前面所有的工作就都會前功盡棄,每一個秦俑穩穩落地後才能鬆口氣,幸運的是,沒有一件秦俑在作業過程中受損,這是他最欣慰的。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827件兵馬俑整齊列隊,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參觀的人多了固然是好事,但秦俑每天暴露在空氣中,隨著溫度、濕度、粉塵等諸多外界因素影響,都會造成對秦俑的破壞,所以文物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吳永琪說,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起步比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想要儘快的縮短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國際合作。

秦俑博物館先後派遣30多人次赴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進行技術培訓與合作研究,「從考古發掘現場得知,秦俑通身飾有彩繪。但兩千多年以來,隨著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特別是秦末的人為破壞,秦俑身上的彩繪大部分脫落,部分殘留的彩繪也很脆弱。我們採用了研製成功的加固劑,使得這些礦物顏料重新附著在兵馬俑身上,讓今天的人們都能夠看到秦俑當年的風采。秦俑博物館也成為國家文物局首批(彩繪保護)科研基地。」

「國際合作讓我們打開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吳永琪說:「秦兵馬俑彩繪保護技術」獲得了2004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獎是對他們團隊多年文物保護工作的肯定。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陝西旅遊業的發展,博物館開始了擴建工程。1989年,三號坑開放;5年後,二號坑開放,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正悄然地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博物館也因此經常受邀參加國際巡展,從兵馬俑的包裝、長途運輸、再到完好無損的回家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吳永琪很自信的說:「我們不僅文物修復、保護技術是過關的,大型文物的包裝運輸技術同樣是世界一流的,這是經受過實踐檢驗的。」

從沒有封頂的1號坑,到現今這支人馬數量近萬件的強大軍陣,吳永琪隨著秦俑走過了40多個春夏秋冬。他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從無到有的見證者。他說,自己更願意被稱作是秦始皇帝陵的守陵者,秦陵博物院的看門人,用畢生精力守護這深埋地下2000多年,又攜帶著千古信息回到今天的地下王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秦網 的精彩文章:

漢堡王「長艇」型漢堡上市 身長19厘米正面迎夏

TAG:騰訊大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