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般若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般若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般若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般若

般若是印度梵文,中文勉強可以翻譯成「智慧」。

般若和智慧有什麼不同呢?

一般我們所說的智慧,用它來了解事理,不但不能透徹,而且常常容易形成「偏見」和「妄見」(錯誤的見解);而用般若,卻能夠把事理了解透徹,而且不會發生偏差。

舉「光」為例:普通的光像智慧,遇到牆壁就受阻;但般若似X光一樣,它能夠穿越這些阻撓(指了解事理而說)。人類膚淺的智慧,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就有上帝造人與造物的觀念產生。中國人不也說「盤古開天地」嗎?伊斯蘭教說「安拉造人,又造了地球」;一貫道說:「萬物由老母所生。」而佛和菩薩所具有的般若,卻能夠如實、正確地分析、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出「諸法緣生緣滅」的事實,完全否定有造物主的存在。

《心經》上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講:所有修行的人都是依靠這種「般若」的關照,來徹悟真理而得到佛果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翻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最透徹、平等和真實的覺悟」,指的就是佛道、佛果。)

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明白,佛教並不是單憑信仰可以「得救」的;佛教不認為自己的罪惡和苦難可以由他人代贖,所以也不依賴任何人來救。人類的罪惡和苦難,只有自己才能夠洗清和解脫,也就是人人要自救。自己不救自己,要等誰來救你呢?而自救的方法,就是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般若)去慎思、明辨——先了解苦難的原因,再進而尋求解脫的方法(即四諦的道理)。

所以,佛教主張人人要努力「修慧」,認為智慧(般若)不是「讀」來的、「背」來的,而是從觀察事理、深入研究之後「修」來的。缺乏智慧(般若),就不能覺悟,也不能做個頂天立地、自在解脫的人。

以上所簡介的,就是六種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學佛的人必須要一齊學習,不可偏廢。

一般來說,六度具有六種作用:

(1)布施能對治我們的貪心(慳貪),培養我們的同情和仁愛心。

(2)持戒能使我們循規蹈矩,不做出逾矩的事,也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

(3)忍辱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也就是《論語》書中所說「溫、良、恭、儉、讓」。

(4)精進可以防止我們的懈怠偷懶(有恆為成功之本)。

(5)禪定可以澄清我們的頭腦,使精神集中。

(6)般若可以使人聰明而有智慧,不會盲從、迷信,而有敏銳、精確的判斷力。

青年朋友們平日讀書、做人,應該照著這「六度」的道理去做,才能美化自己的心靈,充實自己的生活,利益廣大的人群,更能開創幸福快樂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慧律法師:佛教要有大格局
慧律法師:求生凈土 誓死不退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