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何不分封諸侯?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何不分封諸侯?

原標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何不分封諸侯?


秦始皇帝認為分封是周朝衰落滅亡的原因,因此不分封,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如何統治幅員空前廣大的國家,是秦始皇帝面臨的首要問題。丞相王綰等人建議:關東六國剛滅亡,燕國、齊國、楚國距離秦統治中心關中遙遠,應該分封皇子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統治。


群臣都認可這個方案,獨有掌管司法審判的廷尉李斯有異議,他認為周文王、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為諸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疏遠,互相攻擊如仇敵,周天子無法禁止,導致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現在秦始皇帝統一海內,應該完全用直屬中央的郡縣統治,對於諸位皇子、功臣賞賜財物即可,這樣天下人都不會有異意,有利於國家安定。秦始皇帝認可了李斯的意見,認為天下苦於戰鬥不休,就是因為有了諸侯,現在統一天下,如果再次分封,還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因此秦統一後,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郡的長官郡守,縣的長官縣令都由皇帝任命,直接服從於中央政府;統一諸國的不同法律制度、貨幣、度衡量,車同軌,書同文字。


但是真的是眾人皆醉,李斯獨醒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秦統一後不分封是秦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除李斯外,所有大臣都建議分封皇族子弟於全國,始皇帝沒有聽眾這個建議也是一個巨大錯誤,在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下,首都咸陽又偏於西北,以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直接統治一個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家是極其困難的,要求地方官員有高度的忠誠感、認同感、責任感才能有效統治新征服的國土與民眾,但非常不幸,事實證明各地方官員不僅沒有能力彈壓起義,紛紛喪命,而且沒有喪命的也缺乏忠誠,紛紛投靠參加反秦義軍,因為他們僅是職業經理人,與皇帝沒有休戚與共的血緣親情,最典型的就是戍守嶺南的秦軍主力軍隊不僅沒有回師北上勤王,而且阻塞北上的道路,隔岸觀火,獨立建國。

試想如果始皇帝的諸多兒子分封各地為王,擁有自己獨立的國家與軍隊,鎮壓各地起義的熱情與效率將遠遠超過中央集權郡縣制,也絕不會出現二世皇帝信息隔絕,決策失誤,各地就束手無策的局面。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逐步進行的,從炎黃開始,一個個部落的融合逐漸形成了小王國。到了周朝,周武王通過分封的方式把國土分給各個作戰有功的貴族,周王朝自身也佔有較大的一塊。整個周王朝形成了以周為中心,各個諸候國環繞四周的國家制體,實際上類似於聯邦國家。各諸侯國實行高度自治,諸侯王是世襲,擁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和軍隊,財權也是獨立的,只是定期向周王庭上貢。


周朝初期,諸侯國基本上按時上貢,周王的使喚也比較好使,遇到對外戰爭,由周王牽頭,各諸侯國聯合出兵共同禦敵。但到了中後期,有的諸候國壯大起來,開始不聽使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根本不放在較大的諸侯眼裡,有時甚至成為個別諸侯稱霸利用的對象。


秦自商鞅變法起,就採用中央任命的郡縣制,定期流官的做法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方面大力實施文化和度量衡等方面統一,另一方面果斷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由此奠定了華夏大一統的基礎。自秦以後的王朝,雖然也不時進行分王,但都只是初期權宜之計,等政權有所鞏固和,就開始了削藩。

始皇帝自以為功高古人,嘲笑東周時諸侯紛爭,但將姬姓子弟為主分封的周朝維持了八百多年,而統一的秦朝只維持了十五年,誰成功誰失敗豈非一目了然?始皇帝的去世很及時,也很幸運,否則將很可能目睹他創建的統一國家毀於自己之手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宣太后羋月是秦始皇的什麼人啊?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資治通鑒》給出了答案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