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詔諸儒講五經於殿中」,古代皇帝是怎麼上課的?

「詔諸儒講五經於殿中」,古代皇帝是怎麼上課的?

作者:張珍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經筵這個詞聽上去有些陌生,但是就像字面上說的,這個詞和「經書」有關。其實經筵說白了,就是給皇帝上的課。從發展的過程來說,經筵制度可以說是在西漢就有那麼點兒影子了,這個概念雖然很簡單,但是與皇帝有關,就牽扯到了黃泉,甚至還與朝廷的政治運作息息相關。那這小小的「經筵」,究竟在明朝的歷史舞台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經筵講授現場(繪畫)

首先,在經筵制度的確立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明初的皇帝和後來的可不一樣,尤其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時期,這時候的皇帝基本上盡職盡責,還頗有能力。那朱元璋來說,他在攻克婺州以後就經常召集手下的儒士講解經文,與侍從談論治國之道,仁宗、宣宗也十分好學。後來有臣子上走,經筵不僅在給君主降雪,更在於儀式。直到英宗時期這一制度才正式確立,還創造性的分成了儀式性的「月講」和實用性的「日講」,這「月講」禮節十分複雜,通常是為了展示君主好學,可以作為天下的模範,「日講」則儀式簡單,內容也比較接地氣有營養。

明太祖朱元璋

這聽起來是一個兼顧了實用與面子的好政策,但實際上也帶來了想不到的麻煩。首先不用多想,講讀的時間是一定會縮短的。這很好理解,在經筵制度正式實施以來,沒有對時間、講讀方式和講讀內容上有所規定,所以在現實實施的過程中一定存在摩擦,真是不斷的中途和調試,經筵制度變得形式化起來。失去了內容的經筵,除了時間變短,還造成了君臣之間的隔絕。

皇帝和臣子之間在地位和身份上是絕對不可逾越的,這就導致雙方在「師生」關係這個領域內,處在一種誰都無法純粹進入課堂的狀態。從內容上來說,也就是現在老師們「講義」需要提前由內閣修改,更是害怕在內容中暗寓譏諷,尤其是牽扯到時政的時候,更是有可能與當時朝堂上的局勢有關所以講官很難將經筵做出成績。

萬曆皇帝像

經筵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知識的傳授,而一開始協議政事的功能則慢慢消失了,前者對年幼的皇帝有比較大的影響。而明朝後期的皇帝在信息獲取、處理政事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規範和途徑,如果再了解一些明朝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這時候的皇帝已經日益退向後朝,經筵的實用價值已經大大減弱了。尤其是萬曆中後期,經筵已經被其他的方式所取代,這實際上可以反映出大臣們對皇帝權力控制的一次失敗,也展示出皇帝本人在明朝官場中所凸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包詩卿:《明代經筵制度新探》

2.《明神宗實錄》

3.《明太祖實錄》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明代為什麼會出現鹽商屯田,為何說其加強了明朝的軍事力量?
古時候的三司會審,指哪三司?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