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狂歡世界盃沒中國?足球的「祖宗」是古代蹴鞠,清朝時卻逐漸沒落

狂歡世界盃沒中國?足球的「祖宗」是古代蹴鞠,清朝時卻逐漸沒落

(文/萬木榮生 作者系萬木榮生,河南鄭州人,少喜讀史,作品曾發表於多次發表於歷史性刊物)

自2018年6月14日第十八屆世界盃足球賽在俄羅斯開幕以來,這場比賽就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目光,不論是狂熱的足球迷,還是對足球不感興趣的宅男宅女們,都被這場盛大的狂歡所感染,投身到足球這個偉大而快樂的運動中。

那麼,在暢聊世界盃足球賽時,身為中國人的你,可曾記起足球運動的起源地在中國?可曾了解中國古代的蹴鞠文化嗎?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的意思是用腳踢,而「鞠」則是指一種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

因此,「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踢球的活動,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體育運動。在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蹴鞠也被正式確認為現代足球的名正言順的祖先。

我國古代蹴鞠的玩法規則並不如現代足球那麼完善,但也有它自身的規則:第一,比賽場所。在球場正中央處豎立兩根高高的球杆,上部有一個直徑約一尺的球門,被稱之為「風流眼」。

第二,參賽人員。玩蹴鞠的人分為兩隊各站一邊,身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第三,比賽規則。首先,在比賽之前,雙方會商定一場比賽若干籌。其次,蹴鞠比賽以鳴笛擊鼓作為開始的號令,球由「球頭」開出,傳給「蹺球」,然後按規則在「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之間傳球,傳球過程中,手不準觸球,球不得落地,最後又傳回「球頭」,由「球頭」射門,即將球射過「風流眼」。

球穿過風流眼更多的隊伍獲得最終勝利。最後,在比賽結束後,雙方球員互相作揖,以示禮儀。得勝一方,可獲得銀碗、錦緞。而輸掉一方的「球頭」,則要接受相應的懲罰。

這種蹴鞠運動在我國可謂淵源流傳,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據劉向在其《別錄》一書中所載,蹴鞠是由黃帝發明創造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性運動;從漢代開始蹴鞠又開始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在唐宋時期,蹴鞠運動達到高潮頂峰,一度出現了"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奇景;但是蹴鞠在之後的清代卻逐漸沒落下去,僅僅出現了「冰上蹙鞠」的新形式,卻並不流行。

在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國人而言,蹴鞠的衰落實在是一件憾事。試問,如果蹴鞠能夠從古至今、一脈相傳、不曾沒落的話,今天我們的國足是否也能在世界盃上大放光彩呢。幸而逐漸消亡的古代蹴鞠如今已經在越發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現代足球起源於中國古代蹴鞠,它是中華民族偉大祖先的智慧成果,即便它曾經沒落消失,即便我們現在還不是足球運動的強國,我們都不應將它從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遺棄,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復興蹴鞠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人人有其責。

參考文獻:

劉向:《別錄》

白庚勝:《中國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叢書》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源流》

馮國超:《中國傳統體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可法 的精彩文章:

古代打仗時間周期長,士兵們如果處理生理需求?一般用這3種方式
此古代令人唾棄的職業,最早由李世民發明,卻讓現代女人爭破頭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