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張曲(左一)在和學生交流

一項旨在影響高中生閱讀行為習慣養成的「青春悅讀」公益實踐,在湖南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已開展10年。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在走廊上貼報紙到每周一份2萬字的「青春悅讀」材料,10年間,數百萬字的閱讀材料,見證了一線教師推動高中生閱讀的不懈努力。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教育教學:一位教師的10年「青春悅讀」實踐

高中語文教師張曲,以這項實踐的首倡者和原創者,獲得了更多關注,而談及初衷,她說「不過是因為讀到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饑渴」。

大學畢業後,張曲被分配到一所農村高中教語文。第一天上講台,「幾十雙眼睛齊刷刷望過來,裡面飽含著相似的情緒」,張曲說,那種情緒在第一節課結束後,消失殆盡。後來張曲才讀懂,這種情緒是「饑渴」:高中生對書本以外知識的渴望。只有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參的張老師,解不了學生的渴,「他們對我的課堂很淡漠」。

經此「刺激」,張曲也進入了一種「饑渴」狀態。她開始頻頻聽課,閱讀那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泛文化類書籍,嘗試著寫隨筆《落在春天的雪》。「主要是寫校園生活、人生情感、閱讀體會」,張曲說,寫完了她會拿出來給學生看,和他們交流,同時鼓勵學生寫。學生們很樂意,但問題很快出現。摘錄可以為作文積累素材,只是「摘錄從哪裡來?」學生普遍性的困惑,指向的是高中生閱讀引導工作的缺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消息傳來,舉國悲痛。作為一所寄宿制學校,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的高中生們,雖關注此事,卻也沒有多少途徑對事件進展獲得更多了解。他們都是些十六七歲的少年,無論是從他們內心需求出發,還是基於學校立德樹人的目標考慮,多讓他們閱讀一些相關文章,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領他們,「一定是好的」。

連夜,張曲找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權威媒體,閱讀相關內容,並用紅筆做出標記。次日一早,她將標記過的幾份報紙,貼在教學樓的走廊牆壁上。

震區居民互相救助的感人故事,專家學者的理性思考,是張曲紅筆標記的重點。「當時內心是忐忑的」,張曲事後回想,因為之前從未有人如此做過,也不知道會在學生中間產生怎樣的影響。只是聽從內心的聲音——「為學生搭建一個了解汶川地震的閱讀平台」,張曲連著貼了半個月的報紙。

那半個月里,兩米寬的走廊,每到下課就擠滿了看報紙的學生。「這行為鼓勵了我。」而外班幾位不認識的學生,「半路攔截」張曲,向她討要汶川地震的閱讀材料,更堅定了張曲的認知:孩子們是「饑渴」的,而「閱讀」能解渴。此後,一遇熱點事件,張曲便如法炮製。漸漸地,只有熱點事件的閱讀材料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喜歡傳統文化的張曲,便尋思著,能不能做一份兼具時代熱點和文化經典的閱讀材料?

《青春悅讀》應運而生。2008年至今,這份閱讀材料已從張曲自編、面向所教兩個班的班刊,發展成為全校語文教師輪流當編輯、面向全校學生和集團內兄弟校學生的一項閱讀公益活動。

10年、近400份閱讀周刊、500來萬字,全都是張曲和同事們利用課餘時間,精心挑選、悉心點評後得來。10年,從個人自費印製到學校經費支持,每期幾千份的《青春悅讀》,均免費發放給學生。

然而,最初的幾年裡,這份「不要錢」的閱讀材料,曾遭遇了來自多方的冷眼、忽視、不理解。有同行提出異議:多是些碎片化的淺層閱讀,與我們極力避免的手機閱讀有何不同?長此以往,如何培養學生的「深閱讀」習慣?有家長表示擔憂:孩子是要參加高考的,看這些會不會浪費寶貴的備考時間?有學生感到焦慮:我喜歡《青春悅讀》,但我有9門功課,每天光是做作業時間都不夠,哪還有精力去閱讀?

尤其「應試」,是最大的考驗。儘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主流媒體也積極配合,但「對高考有沒有幫助」的功利標準,仍普遍存在於公眾心裡。語文、英語共享早讀,白天上課,晚自習做作業,3年周而復始,幾乎沒有多少課餘時間留給高中生閱讀,這也是推廣過程中的一道難關。

「閱讀必須堅持!」見過那麼多雙「饑渴」眼睛的張曲,最終決定,「以功利為噱頭」,將閱讀材料與單元教學結合,再輔以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文選粹、熱點討論,製作一份篇幅短小的閱讀周刊,方便「缺時間」的高中生「見縫插針式」閱讀。

「關注當下,篇幅短小,聚焦核心素養,兼顧德育與智育」,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校長鄧智剛用這幾句話概括這份「平均每期2萬字、每年50萬字左右,可以實現教育部要求的一半目標(中學生每年100萬字課外閱讀量)」的閱讀周刊。

我們手頭是一份2018年5月的《青春悅讀》,共計1.4萬餘字,分「開卷有益」「經典有聲」「青春熱點」「佳作有范」「詩詞有韻」5大版塊。陳寅恪、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10位「五四」名人,50句經典言論,配上教師自己寫的百來字短評,組成了「開卷有益」版塊。隨後的「經典有聲」「青春熱點」,關注熱播的《朗讀者》第二季和主持人董卿「跪著採訪」事件,以及《人民日報》關於反腐倡廉、汶川地震10周年的兩篇評論。「佳作有范」則聚焦「選句關聯型材料作文」寫作與範文賞析。

「既貼近時政,又貼近高考;既不忘傳統,又緊跟潮流。」本期主編、高一年級組劉智老師告訴我們,現在的高中生和家長很能接受這種親民、靈活、接地氣的閱讀方式。新鮮,方能觸動年輕人的心弦;與時代接軌,傳統才能煥發生機;短小的經典,讀起來不費力;有應試技巧,可以得到家長、學生的支持與配合。

因此,每期《青春悅讀》一出爐,2000多份紙質版很快便被學生們搶走了;電子版則會共享到麓山教育共同體內的7所學校群里。即便如此,QQ、微信上,家長、外校師生索要電子版的留言,仍會數條數條地刷屏。

同樣是碎片化閱讀,因為有了教師的整體規劃、引導和刪選,基本避免了「網路碎片閱讀」的負面內容。更重要的是,《青春悅讀》是一線教師依據多年高中教學積累下來的經驗,並充分考慮各方需求後,形成的一個可操作性強的閱讀推廣模式。

它是一道水果拼盤,營養、好看,且不影響「一日三餐」,方便高中生在「每樣都嘗一口」之後找到自己的「最愛」,為未來幾十年的深閱讀探明「口味」。

張曲說,《青春悅讀》10年,這當是她最大的期望。

作者:本報記者 賴斯捷 通訊員 鍾武偉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5日第11版 版名:讀書周刊·校園書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從自由閱讀走向專業閱讀
維族孩子的「宋媽媽」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