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弱國強種:晚清外交舞台上的伍廷芳(四)

弱國強種:晚清外交舞台上的伍廷芳(四)

原標題:弱國強種:晚清外交舞台上的伍廷芳(四)



本文共1207字丨閱讀全文需要1分鐘

高瞻遠矚 首倡門戶開放


伍廷芳就任駐美公使期間的首要任務是保護華工,但伍氏並沒有把自己局限於這一瑣碎的事務。在出使美國後,伍廷芳對美國的了解逐步加深,意識到美國和日俄等強權國家有區別,他逐步將美國與英國同等對待,認為中國可以指望得到英美的幫助,從而制衡俄、法、日等國對中國的蠶食。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必須把美國更深地拉進中國事務,為此,他開始構思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的政策。


1898年2月,伍廷芳向清政府呈遞了《請變通成法折》,表達了他依據世界大勢的發展而提出的主動應變的「門戶開放」觀。奏摺中說,通過和美國、英國互相貿易的辦法可以促成均勢,有利於中國自身的繁榮。他把美國描述成列強中最恭順的國家,如果能善加利用,完全可能起到遠交近攻的外交效果。他在奏摺中提議「全國開放,重門洞開,示人以無可欲——欲國一勞永逸之謀,則莫如開誠布公之策。」並為此一方略描繪了美好的圖景,「如此,則中國政令一新,方圖自強。」伍廷芳的見解一舉突破了過去清政府在對外交往中屢屢失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老方略,無異於為正在為列強即將把中國「瓜分豆剖」而擔憂的清政府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晚清政府彷彿看到了挽救自己的曙光,清政府頗為心動。按照伍廷芳的「門戶開放」設想,如果中國要實行門戶開放政策,需要做到這樣幾點:中國要收回治外法權;通商部分要加重關稅;門戶開放的各方應實行互利互惠的政策。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翌年,美國正式提出了門戶開放宣言,並正式要求清政府實施門戶開放政策。伍廷芳當然極力贊成,他以為美國將如他所信任的那樣,是一個守法守約的國家——畢竟,伍廷芳在與美國的僑務交涉中,並不乏依照美國法律交涉成功的先例。


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結果,伍廷芳為中國未來進行的規劃完全落空。伍廷芳是歷史上最早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外交家,我們認為他的設想並沒有錯誤,而且稱得上是高瞻遠矚。如果說伍廷芳的這一設想有什麼問題的話,那是時代的局限。在那個時代,伍廷芳沒能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貪婪的本質,也不明白西方主導的國際關係的規則是「強權即是真理」,實行的是叢林法則。換言之,弱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在根本意義上,是沒有發言權的。要利用列強之間的相互制衡,謀求自己的發展,這種策略如果確實可行,那也需要一個前提,即該國自身也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否則,任何相關的計謀,都一定是與虎謀皮。


晚清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的末日。伍廷芳經過斟酌,也認識到辛亥革命將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次轉機,他最終投入了革命的懷抱,並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第一任司法總長,為建設中國人的共和國貢獻了他的餘生。伍廷芳為晚清政府服務的歷史,一點也沒有玷污他輝煌的一生,相反,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家,在國際舞台上,他充分地展示了他強韌的愛國情操,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表現了中國外交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高瞻遠矚的眼光。這一切我們理當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文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流產的毛蔣會晤:1942—1943年國共關係再考察(八)

TAG:新華文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