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型肉毒毒素治療頂泌汗腺汗囊瘤

A型肉毒毒素治療頂泌汗腺汗囊瘤

肉毒毒素學院導讀

頂泌汗腺汗囊瘤(Apocrine hidrocystomas,AH)是一種由於頂泌汗腺汗管增殖而引起的良性囊腫。病灶常發生於眼周區域,常表現為孤立半透明的、偏藍的球形丘疹。

針對孤立的汗囊瘤,其治療包括剃除術,切除術及CO2激光燈。而針對多發汗囊瘤,由於其體積及位置特異,其治療更加困難。

目前,已有A型肉毒毒素(BoNT-A)治療小汗腺汗囊瘤的報道。但目前還沒有研究報道BoNT-A治療頂泌汗腺汗囊瘤,該報道為第一篇報道BoNT-A成功治療多發麵部頂泌汗腺汗囊瘤的研究。

病例報道

患者29歲,男性,面部進展型病灶數月。體檢發現雙側面頰及顳部多處小的圓形皮膚色(偏藍)的丘疹,範圍2-4mm,眉間的丘疹合併為板塊(如圖1)。

圖1 患者眉間區域數個小的半透明的丘疹,偏灰藍

丘疹不痛不癢,無出血以及破裂病史。同時,患者自覺病灶不隨濕熱環境,出汗以及日常活動改變。既往史包括痤瘡,哮喘胃食管反流病,抑鬱,過敏性鼻炎以及雄激素性脫髮。用藥情況包括氟替卡松,克敏能,奧美拉唑,艾司西酞普蘭,阿莫達非尼,非那雄胺,阿達帕林等。

患者接受組織活檢診斷為頂泌汗腺汗囊瘤,最初選擇右側顳部孤立丘疹進行電乾燥術治療,效果佳。然而,眉間區由於範圍較大,患者採用硝苯地平30mg/日治療(既往有報道Ca2+通道在汗腺功能中有重要作用),3個月後患者重返門診,無效。患者遂改用BoNT-A治療,治療部位選擇眉間病灶周圍及病灶真皮層內,每點2U,相距5mm,共20U。6周後患者病情完全好轉(如圖2)。

圖2 BoNT-A治療2年後

8個月後,患者出現少量的殘餘病灶,於是進行第二次20U的BoNT-A注射眉間區域。其他部位病灶採用電乾燥術。2年隨訪時,患者注射區域丘疹無複發。

GIF

討論

目前有報道BoNT-A在治療小汗腺汗囊瘤中有顯著療效,在隨訪中複發率低。由於小汗腺有副交感膽鹼神經支配,BoNT-A通過抑制膽鹼神經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可以成功起到治療效果。頂泌汗腺(大汗腺)可能由於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其具有膽鹼能末梢,所以BoNT-A治療有效。目前在頂泌汗腺是否有膽鹼纖維支配方便,仍存在爭議。未來仍需要一些研究證明BoNT-A治療頂泌汗腺的機制。

參考文獻

Bordelon JR, Tang N, Elston D, Niedt G, Lazic Strugar T. Multiple apocrine hidrocystom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A. Br J Dermatol. 2017 Feb;176(2):488-490. doi: 10.1111/bjd.14753.

(以上內容為「肉毒毒素學院」原創編輯,歡迎轉載,請在文首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肉毒毒素學院」,請勿轉載時更改標題及添加廣告,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肉毒毒素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肉毒毒素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