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日本已佔領東三省,為何希特勒還總想拉攏我們加入法西斯陣營

二戰日本已佔領東三省,為何希特勒還總想拉攏我們加入法西斯陣營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大家都知道希特勒上台後把德國帶向了戰爭的狂潮,二戰開始,德國納粹軍隊可以說是橫掃歐洲所向無敵,當時法西斯陣營主要有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 裕仁天皇的日本和墨索里尼統治的義大利。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希特勒曾經三次拉攏蔣介石加入軸心國。

但是在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我們的東三省,並且正在逐步的擴大侵華戰爭。對於法西斯來說已經是對立的了為何希特勒還是一再的邀請我們加入法西斯陣營呢?

德國和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國、軸心國集團的老大,德國就是黑社會老大的存在。二戰時,德國橫掃歐洲,打的英、法、蘇三大世界一流強國狼狽鼠竄,很多國家紛紛向德國靠攏,加入了德國為首的法西斯陣營。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對德國的拉攏感興趣,比如中國。德國曾對中國進行多次拉攏,並屢次調停中日矛盾,希望中國能站到德國的一邊,德國甚至邀請中國出兵印度,東西夾擊英國。那麼為什麼德國總想拉攏中國加入法西斯陣營?

原來一切起因,還是源自孔祥熙6月的柏林一行。孔祥熙6月的柏林一行,雖然與納粹德國政府達成了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協議,但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書面上的一紙空文。書面之外貓膩還多得很呢。

希特勒是於6月13日接見孔祥熙的。希特勒作為國家元首,自然不會與孔祥熙談論雙方協議的具體細節。具體細節留給戈林與孔祥熙去談。但希特勒向孔祥熙提出了三個觀點:

一、共產主義在全世界泛濫,對世界秩序造成嚴重威脅,已危機到德國的利益與安全;二、蔣介石在中國堅持反共立場,他表示極為欣賞與支持;三、希望中國與日本之間達成諒解,德國願意出面調停。孔祥熙是何等聰明人物,本身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獲美國歐伯林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畢業後在商界、政界混跡多年,且與蔣介石有類似親兄弟的連襟關係,一下就敏感到希特勒話中的要害,那就是德國出面進行中日之間的有效調停,是有條件的。

第一,中國雖然和德國、美國、英國、蘇聯這些世界級強國有差距,但也是世界級大國,有一定的實力。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儘管比較落後,但潛力極大,只要稍加武裝和援助就能成為強有力的幫手。如果中國加入德國的一方,北可進攻蘇聯,南可攻擊英美,和德國會師中東都有希望。事實上,德國人一直非常看重中國,早在晚清時期就提出過和美國、中國結成三國戰略同盟,不是日本搗亂,很可能真就結盟了。一戰後,中國和德國仍然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德國非常看重中國,中國始終是德國拉攏的對象。如果中國工業化程度有德國的一半,估計結盟不會有日本什麼事。

第二,德國和中國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廣闊,經濟潛力巨大。早在一戰後,中國和德國就保持了良好的關係。30年代,中國和德國進入了蜜月期,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進行了密切的合作。德國需要中國的礦產和市場,中國需要德國的武器和科技,雙方各取所需。二戰前,德國所需要的鎢礦、桐油、豬鬃等戰略物資幾乎全都來自中國,二戰中由於德國無法獲得中國的戰略資源所以不得不用替代品,讓德國深受其害。當然中國也是受益者,德國幫助中國建立了初步的國防工業和現代化的軍隊。如果不是二戰爆發,德國和中國的合作會進一步深化,兩國會成為更重要的戰略夥伴。所以德國一直希望中國加入法西斯陣營。這樣會促進德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德國也會在中國的重建及國家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和中國合作非常符合德國的利益。

第三,二戰時期,中國和日本處於敵對狀態,中國牽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戰爭資源。德國和日本結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日本牽制美英,與德國共同對付蘇聯。所以德國希望中國和日本和解,把中國拉入聯盟,這樣既可以獲得中國的支持,也能讓日本騰出更多的兵力去進攻蘇聯或者對付美英。只是德國沒有想到,中國竟然不吃這套,雖然仍然和德國保持著比較密切的關係,但就是不上德國的賊船,堅定的站在美英的一邊,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成為二戰後的五大國之一。

本來德國是計劃讓日本配合他打蘇聯的,結果日本跟中國全面開戰。這讓德國有點不爽,所以跑過來調停。當時日本方提的一個要求就是共同反共,也就是要求蔣介石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國民黨差點答應。徐永昌、唐生智、白崇禧、顧祝同這些國民黨將領都說可以談,這不算亡國。當然,這不算亡國,但卻算加入軸心國。就在這個時候,局勢發生了變化。

當時日本人在軍事上比較順利,攻下了我們的南京,犯下極其惡劣的罪行。所以日本又囂張起來,加了很苛刻的條件,比如華北自治,承認滿蒙,上海國際託管等等亡國條件。這等於我們又要亡國又要加入軸心國,蔣介石當然沒辦法談,最後調停失敗。德國徹底倒向日本,承認偽滿,開始對華軍火禁運,在華德國顧問也一律撤回。到了這一步,中德關係基本破裂。

有意思的是,希特勒甚至在和一些重要將領的信箋中,提出了二分天下的偉大設想:以巴卡斯坦(波蘭東部與前蘇聯的交界)為界,西方(歐洲、中東、北非、大西洋西岸)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領土,東方(亞洲、小亞細亞、印度、太平洋西岸為中華民國領土),德中共管世界。 因此,希特勒的德國政府在較長時期內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一直不明朗,並且在日軍攻陷南京後,依然秘密支援國民黨政府軍一大批德制武器(其中包括坦克和重型火炮)。

鑒於希特勒在國際上的罪惡聲譽,國民黨政府戰後對德國在抗戰時期提供的軍事援助低調處理,並未做過系統統計對外界公示,但各種民間刊物披露的蛛絲馬跡仍足以證明當時的希特勒政府向中國提供了可貴的各種武器和軍事物資,在中國的抗日戰場甚至有德國現役軍官作為軍事顧問指揮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

希特勒對中國,尤其是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從客觀而言,他是有功勞和貢獻的,對於這種貢獻不能因為西方史學家的貶毀而視而不見,更不可人云也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二次方 的精彩文章:

為了牽制美國,土耳其和俄羅斯已經主動和好,這回特朗普真尷尬了

TAG:軍武二次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