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三大刺客:孤身一人取得的「戰績」強過千軍萬馬

春秋戰國時期三大刺客:孤身一人取得的「戰績」強過千軍萬馬

唐朝詩人李白在其著名的《俠客行》一詩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四大刺客,慷慨悲情

短短20個字,就描寫出一個"古老的職業"--刺客。刺客一般是指那些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常常受雇一些不同的人或組織,對某個目標人物實施謀殺或暗殺。刺客之所以受僱傭,或是因為金錢鋌而走險,或是因為政治信念而勇於獻身。所以,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人從事或充當過刺客。而且,由於刺客往往都是"提一匕首"深入敵營,雖然有時可以完成對目標任務的刺殺。但是,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不僅可能搭上自己的生命,甚至還要累及家人乃至朋友。所以,提起刺客,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去兮不復還"的悲壯。

所以,太史公著《史記》時,特意為"刺客"們特意立"傳"。其中,魚腹藏劍之專諸,弟忠姐烈之聶政,吞炭漆身之豫讓,圖窮匕見之靳柯刺,更是被後世稱之為"四大刺客"。其實,這四人能被稱之為"四大刺客",或許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夠順利的完成的刺殺任務。畢竟靳柯豫讓、靳柯行刺失敗;專諸、聶政雖然刺殺成功,但是自己也是家破人亡。距離靳柯所言"往而能反"的刺客最高境界尚有一些距離。所以,這此四人能被稱為四大刺客,更多的是對他們在道德上的一種表彰,表彰他們能忠於"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而且無論是面對死亡還是面對強敵,都能面不改色,矢志不移。不過,要從所謂的"技術"上看,春秋戰國時代的"三大刺客"估計應該是以下幾位。

魯國大將,曹沫

曹沫,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將。

不過可惜的是,曹沫似乎生不逢時。雖然,在他擔任魯國大將之時,還算春秋時期強國之一的所面對的最大強敵,就是與它緊緊相鄰,而且正處於鼎盛時期的齊國。這兩個一直通婚的國家,剛剛結下樑子。齊襄公死後,最有希望爭奪國君之位的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取國君之位,魯庄公親自帶著400乘戰車,以曹沫為大將,武力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結果,讓魯庄公沒想到的是,公子小白用"衣帶鉤"騙過了管仲搶先進入臨淄,而魯國的咄咄逼人也讓齊國上下同仇敵愾,結果公子小白成為了齊桓公。惱羞成怒的魯庄公希望利用自己的400乘戰車,用武力幫助公子糾奪回國君之位。魯國與齊國在乾時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魯國兵敗如山倒,身為大將的曹沫也是狼狽不堪的混入潰逃的士兵中才得以脫身。此後,齊國又先後兩次戰勝了魯國,奪取了魯國大片土地。

不過,當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開始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業時,齊國希望能夠安撫一直被自己欺壓的魯國。於是,齊桓公約請魯庄公在柯地進行會盟。對齊國屢戰屢敗的曹沫主動請纓,要與魯庄公一同前往。一方面可以保護魯庄公,同時他也想藉機挾持齊桓公,逼其退還魯國土地。在會盟過程中,曹沫先是懷揣匕首進入雙方會盟之地。然後在看到齊桓公態度傲慢之後,藉機發難,用匕首指向齊桓公的脖子,將其挾持。並責問齊桓公,作為一個想要當盟主的大國,為何會對弱小的魯國進行欺凌,"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君其圖之"。齊桓公雖然對於曹沫的劫持行為既怕又恨,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霸主之位,再加上管仲從中調和,最終齊國歸還了佔領的土地。

可以說,曹沫的一把匕首,比其率領的千乘戰車威力還要巨大。

趙國名相,藺相如

藺相如,或許更多的人都很熟悉,不過是因為那個著名的"將相和",還有"負荊請罪"。另外,就是他與廉頗一同開闢了趙國歷史上一段輝煌時期,使趙國成為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強國。所以,要把藺相如說成是刺客,估計很多人會反對。

不過,我們仔細看看讓藺相如聞名天下的兩次活動,似乎能讀出不同的地方。藺相如首次聞達於天下,是藺相如帶和氏璧出使秦國。作為趙國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藺相如能夠得到此項任務,因為在繆賢的推薦。而在繆賢的推薦語中,尤為關鍵的是"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注意,繆賢首先認為藺相如是一位勇士,其次才是"有智謀"。而當趙王在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非常直截了當的回答,"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種勇氣與日後荊軻的"乃欲以生劫之(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似乎有幾分相似。

所不同者,是藺相如所代表之趙國,與荊軻所代表的燕國實力差距很大。

藺相如出使之時,趙國是當時山東各國中少有的能夠有軍事實力對抗秦國的國家;荊軻入秦之日,燕國的國力與秦國的差距有著天壤之別。所以,藺相如在秦國敢以用"璧有瑕"為借口直接從秦王手中搶走和氏璧,並且威脅秦王"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藺相如的頭與璧俱碎於柱,難道不是對秦王的一種威懾嗎?要知道,藺相如可以從秦王手中搶回和氏璧,必然有機會接近秦王與他同歸於盡。在如此威脅下,秦王不得不暫時將和氏璧歸還藺相如,同時還答應了藺相如提出的一系列條件。

藺相如聞名天下的第二次活動,則是秦趙兩國的摺疊澠池之會。當秦國大臣侮辱了趙王之後,勃然大怒的藺相如,"請奉盆缶秦王"。在遭到秦王的拒絕之後,藺相如憤然回答了一句話"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句哈,是赤裸裸的表明,如果秦王不按藺相如的意思去做,藺相如寧願血濺當場,也要殺死秦王,預期同歸於盡。在這樣的威脅下,秦王再一次屈從。

或許有人會質疑,此種表現就能證明藺相如的威力?要知道,魏國信陵君的門客朱亥,可是一位極為勇猛的武士。不僅隨著信陵君盜取虎符,更是擊殺了魏將晉鄙,在援救趙國一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可是,出使秦國如何?最終只能是自刎而亡。這樣一位勇士出使秦國尚且是自刎而亡,何況藺相如這樣的書生?所以,藺相如沒有拿出能夠足以讓秦王感到威脅的舉措,怎麼可能全身而退!

可以說,兩次與秦國打交道,藺相如並沒有展現出外交官的睿智,卻將刺客的勇往直前展示的淋漓極致。

安陵使臣,唐雎

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而言,提到春秋都知道"五霸",而提到戰國似乎就知道的"七雄"了。殊不知,這所謂的"七雄",大大小小的封了一大堆"小國"。比如,商鞅為"商君",田文為"孟嘗君",趙勝為"平原"。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君,在其封地內就是一方微縮版的諸侯。

所以,安陵君同樣也是這樣一位小小的諸侯。這位小小的諸侯,在歷史上卻是非常著名,而安陵君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是魏襄王的弟弟,也不是因為他"學識淵博,舉止優雅",而是因為他的美貌。而且,與美男子龍陽君一同被形容為"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所以,這兩位美男子一同成為了楚王的面首,而且因此獲得了封地,成為一方諸侯。只不過,兩人在歷史上雖然同為面首,龍陽君卻留下了"龍陽之癖"的名聲,安陵君沒有被人更多的的傳頌。

之所以,能有此種差距,估計就與那位"不辱使命"的唐雎有關。要知道,唐雎出使秦國之時,已經是秦國正在以摧枯拉朽的攻擊,將六國國土納入自己的國家的時候。此時的楚國都已經在風雨飄渺之中,所以安陵小國早已沒有人來庇護。所以,當秦王踢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之時,安陵君除了以"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這樣的借口進行反對外,剩下的就只能依靠使臣的"兩行伶俐齒,三寸不爛舌"了。

只不過,出使秦國的唐雎,似乎沒有什麼機會施展自己的遊說技巧。因為,秦王的接見根本沒有給唐雎施展自己遊說技巧的機會,上來就直奔主題,怒斥安陵君的"不識時務"。結果,當唐雎剛剛辯解一句之後,就面對秦王的武力威脅,"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別說小小的安陵國,就是帶甲百萬的楚國,擁有武卒的魏國,面對秦國之時也只是"聞風而逃"。所以,想要武力對抗秦國沒有任何機會。而安陵國真正能對秦國實現威脅的,就是距離秦王不過咫尺之遙的唐雎。於是,唐雎冷冷的回應道"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說罷立即拔出寶劍,一躍而起。這一舉動一下子打消了秦王的氣焰,只得承認"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當然,安陵國之所以能暫時保全,除了唐雎的這次"挺劍而起"。其實,也源於秦王明白自己對這塊方圓50里的土地,已經是予取予求。不必為了得到這50里的土地,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唐雎這位使臣用了一種刺客的方式,保住了自己的家國。同時,也實現了刺客的最高境界,"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還往而能反。

結語

記得《士兵突擊》中,袁朗對於"老A"的評價,"老A就得藏著掖著,最後那張出奇制勝的"。所以,刺客擔負著"老A"的功能。

只不過由於國家實力不同,以及歷史時代不同,所以有的人功成名就,比如曹沫、藺相如和唐雎;而有的人則只能讓人悲歌"壯士去兮不復還",比如荊軻、聶讓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參謀 的精彩文章:

改變太平天國命運的一座城市:九江和17000名戰死的太平軍
決定太平天國命運的一座城市:曾先後三次攻佔的「武漢三鎮」

TAG:老參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