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要開一家書店

我為什麼要開一家書店

我是在故紙堆中長大的。

爺爺是建國前的老教授。教文科,又在文工團待過。四十幾平的家中堆了滿滿當當快兩萬本書,幾十種稀奇古怪樂器。

他是老小孩。我是他的小老孩。兒時起的兩項娛樂活動,一則是看小說,再就是彈琴。

這是兩項有魔力的事情。他們都構築出另一個世界,給予生命不同的維度。

於是從小的夢想就是有自己的書房。養花,喂鳥,赤腳走來走去,聽著音樂看書。

今年回家看爺爺,我對著他半聾的耳朵說:「我要開一家書店。」

我是個手藝人。我彈古琴。我教書。

讀書是種修養。開書店是門生意。這兩點我都不在行。

怎麼辦呢,書店是非開不可的。我們手藝人不懂商業,腦子比較軸。今年幹不了這件事,明年再干;十年干不完這件事,那就五十年;老子這張琴沒做完,兒子孫子傳下去繼續做。

二十七歲的稻盛和夫開始經營京瓷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吧。「什麼才是正確的做人原則」,這個極其簡單的要點作為判斷標準,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風向標。「不要撒謊、要正直、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給他人添麻煩、對人要溫和......」,這些孩童時代父母及老師教導我們的作為人應該遵守的原則,是人人應該知道的、「理所當然」的人生規範。根據這些規範進行經營就可以了。

書將漸漸符號化。

從前人們讀書,是因為人類總知識含量很少,書籍是信息密度最大的容器。背下四書五經,就掌握了人生的奧秘。而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身邊的朋友們問我問得最多的便是:「誰還買書啊?」

誠然,閱讀這件需要高度自覺和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在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電子書和有聲書也是更受歡迎的形式。更不談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衝擊了。

但人不會因為可以吃代餐就放棄吃飯,尤其是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

體驗,是人不變的追求。

讓讀書本身變成一件值得享受的服務,是我對開書店的「提案」。

選品永遠是重中之重。從書籍版本開始,就值得花特別的心思。為什麼你願意在你幾萬塊一平方的房子里放這些佔位置的傢伙?他們要足夠能夠彰顯房屋主人的品位。

由此我們也設計出專業的選書服務,對需求書房解決方案的團體、個人,派出薦書人。

另外每個月計劃拿出一整面書櫃作為當月特色,安利給每位光臨琴書堂的顧客。在數據被監控得如此令人窒息的如今,「邂逅」「不期而遇」變得越來越難,網站會聯合起來推送你列表裡已經有的東西。我想這也是我們選擇走出門,去逛商場逛書城的一個原因。我們太需要「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東西了。

古籍&古琴

我們選擇的是走專門書店這樣一條路線。

這是第一眼見到馮店長,五分鐘內就決定了。他說,我們要做一個「中國書房」的空間。

我覺得這就是我。不是別人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每一個文人內心都有這樣一樁夢境吧。更多的不在內容,而是一種氣氛和境界。「左琴右書」是內在修養,亦是生活態度。

我學文學,我彈古琴,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如此。並且往後的日子,也就這麼過了。這就是我了,不是別人了。

做文化就得做一棵老樹,沉悶地把根扎到地里,雙臂撐開,長出遮天蔽日的綠蔭。

而有鳥獸,而有鳴蟲,而有沃土,而有叢林。

除了對中國古籍和古琴藝術的十足熱愛,理智一點來說,我更看好精細化的市場。社會在變得越來越複雜,人群被分得越來越細。河流,會趨向細分和平坦。滿足每一個微小的需求,以及讓一種小眾的消費變得越來越普遍。

琴聲如何被定價

古琴就由一種瀕危文化,發展到現在「大熱」。這種「熱」說的是增長速度。但整個普及深度,以及行業的規範性仍不樂觀。

讓每一床琴的故事被大家知道,讓他們有名字,根據材質和音色定出標準的價格,在楚河漢街這樣流量巨大的地標,接受每一位消費者的檢驗——這是我的夢想,也是給自己的考驗。

一位藏琴者往往希望能夠將琴作為家族的信念,一直流傳下去。對此我們對古琴的製作者提出了極為苛刻的出品要求,保證琴書堂每一張琴都是能夠流傳千年的精品。我們的出品要求也將對全社會公開,歡迎各位斫友交流學習。

古琴的售後是非常重要的。琴書堂的古琴將全部打上防偽堂章,並且配備齊全的證、票。全年365天營業,隨時為您的古琴提供護理。為琴書堂成為百年老店做好準備。

16年的夏天,我獨居在一套小公寓內。我的表哥帶著一把木吉他找我敘舊。

「燥一段,」他說:「古琴的聲音太迷人了。它不僅有如此滌盪人心的散音,還有攝人心魄的滑音,泛音彷彿天籟。」

我就隨便彈起來。我還從來沒有試過即興地彈一些譜上沒有的東西。可是吉他就好像這位兄長一樣,不論我彈出什麼奇怪的聲音,他總能將它接住。

接下來的一年內我們排出了《看不見的岸》,《僅此》,等等一系列原創歌曲。17年的冬天在楚天音樂廣播首次亮相。我們是貫中里十八號樂隊。一支兩個人的樂隊。代表的是大武漢的一個家族情懷的延續。

這一切要感謝我的恩師張萌老師,是因為她,我的古琴演奏水平一日千里;以及唐彬老師,他們的音樂作品給予我許多創作上的啟迪。

之後便有了我們琴書堂第一次古琴專場音樂會。我嘗試演奏了兩首自己的移植作品,以古琴奏新聲。現場反響相當熱烈。而後也有這一類型商業演出邀請我們參與,不再是大家聽到厭倦的《梅花三弄》,而是新的音樂。

這使我擁有極大的信心,古琴的這種傳播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琴書堂《夏之韻》古琴音樂會

琴人需是讀書

這裡的書我分為兩個部分。一類是專業知識,學琴固然需要學習中國音樂,中國古琴文化,思想歷程,美學傾向。一類是非功利的,社科、人文、乃至時尚的書籍。

前一種無需贅言,翻開任何一本琴論都會有長篇大論談論琴人的修養問題。後者是時代對於我們每個人的要求。我們總是能從不同領域裡得到新的啟發和激勵,打破自己思想的圍牆。彈琴的人也不必老氣橫秋。

這也是看好在文華書城,這樣大型的綜合書店裡,去做一項專門書店的原因。

大家可以在四樓喝著咖啡,聽著現場琴會,翻看一本哲學經典,想想星空和人類,等孩子下課了,在一樓為餐桌帶幾支鮮花回去。

我的故事講完了。

假如你對琴書堂有好的提議,歡迎在下方留言。

/古琴/古籍/

琴書堂

武漢市楚漢路漢街文華書城3樓古籍區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江古琴 的精彩文章:

TAG:小江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