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言學習,從胎兒時期開始

語言學習,從胎兒時期開始

胎兒在約27周時開始能聽到子宮外的聲音,不過胎兒是否可以通過這些聲音發展言語感知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孩子在胎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區分聲音。Eino Partanen及其同事研究了胎兒在子宮中是如何學習聲音的。他說,他們想知道哪些胎兒能夠在子宮內學習以及他們會形成什麼樣的神經表徵。

20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對胎兒學習感興趣。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才注意到這方面的實例和數據。我們也常聽說,嬰兒未出生前,就會感覺到音樂,並對其做出回應。

Alexandra Lamont專門研究發展心理學,尤其是擅長音樂方面。他解釋說,嬰兒在子宮裡聽得很清楚。一旦大腦開始發育,胎兒就已經具備了學習功能,所以胎兒出生前肯定可以學習音樂或聽到其他聲音。他還說,這也是新生兒偏愛自己母親聲音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在出生前一直在聽這種聲音。

Partanen想更深入地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嬰兒是否可以從子宮中學習聽到的音樂、演講和故事。

他和同事用簡單的聲音來做此項研究。參與實驗的家庭在孕婦懷孕期間不播放歌劇或童話故事,每周播放幾次重複的聲音。音調模仿的是「嗒嗒嗒」聲,偶爾聲音會有細微的變化。

嬰兒出生後不久,研究人員將在子宮中聽到這些聲音的孩子與沒有聽的做了對比。他們用EEG記錄了嬰兒的腦電活動,並發現在子宮中聽到聲音的嬰兒對聲音的反應更強烈。此外,這些嬰兒還能辨別聲音之間的細小差異。

Partanen說,這就證明,孩子在胎兒時期,能夠開始漸漸地接受語言學習。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數據比之前的想法更為具體,那就是胎兒確實能夠分辨聲音中的微小變化。

此項研究結果是否可以為治療嬰兒疾病提供一些參考價值呢?Partanen認為是可以的,諸如誦讀困難症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在嬰兒更早時期得到解決。儘管早期很難知道寶寶是否會出現讀寫障礙,但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檢查寶寶是否處於危險之中。有一部分的誦讀困難症是遺傳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為有患病風險的胎兒進行產前治療以促進嬰兒的學習能力。

Lamont醫生認為,就算能夠實行,這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她解釋說,雖然語音似乎對幼兒閱讀障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我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探究產前對胎兒進行系統的聲音輸入是否有益處。

Partenen對此依然持樂觀態度。他說,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培養出超級寶寶,我們只是希望可以從早期幫助那些身體可能出現某種缺陷的嬰兒。

參考:

https://theconversation.com/language-learning-begins-in-the-womb-174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學習樹——系統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新思維

TAG: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