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於貧寒農家,多次輟學,曾從王蘧常學書法,卻奮鬥成紅學大家

生於貧寒農家,多次輟學,曾從王蘧常學書法,卻奮鬥成紅學大家

2017年1月22日,是,著名紅學家、史學家馮其庸先生辭世的日子。他以93歲高齡,離開了他深愛的世界。

四個月後,他被選為第27屆全國書博會「致敬讀書人物」!

這聽起來並不多麼特別的榮譽背後,是對馮老一生創作、思考的深度認可。畢竟,這位一生創作了1700多萬字的老人,以其寬泛的研究、思考和著作,撐起了一位史學家、紅學家應有的文化厚度!

馮其庸是真正的農家子弟,他的家鄉在江蘇無錫。因為家貧,馮其庸的求學經歷極為坎坷。小小的年紀,他就開始務弄莊稼,有點錢了,再繼續上學。

這樣,他的小學、中學均未能一次順利畢業,拖拖拉拉了多年。

直到20歲,他還因為貧困,再次失學。雖然,在此期間,有畫家老師的賞識和資助,他還是沒有順利完成學業!

21歲之前的時光,文從沈夢感觸到,貧窮是馮其庸最為深刻的記憶。

24歲那年,馮其庸勉強畢業於無錫國專。那之後的一兩年,是他的美好時光,在書法方面,他受教於王蘧常,同時他又和劉海粟、謝稚柳、啟功、朱懷民、徐邦達等先生交好,因此得以在書法、繪畫方面能力有較高提升!

在此後的幾十年里,馮其庸一直沒有放棄書畫方面的創作,但和一些文藝愛好者不同,書畫始終只是他生活中的愛好,沒能喧賓奪主和干擾他的文藝研究。

當他辭世後,或多或少聽到「馮其庸」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紅學家」。他留下了多種紅學方面的論著,並曾在五十多年前、用7個月左右的時間,手抄一部《紅樓夢》……這種精神,今天已顯得十分稀缺。

與此同時,馮其庸以其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成為一名實至名歸的學者型人才。

他能寫詩,舊體詩,尤其是紀行詩,寫得大氣磅礴。

他才思敏捷,還是,堪稱一流的書畫家。我們重點看看他的書法——有人說,他的書法,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飛逸倜儻,行雲流水,別具一格!

為了練書法,他收集了《聖教序》的多種拓本,並反覆臨寫,並由此構建了自己書法的基礎特色,他的書法,瀟洒而遵守法度,清秀且能遠離時弊,絲毫沒有造作之氣……

這就是馮其庸,一位紅學大家裡面的書法家,他的字,值得被流傳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圈 的精彩文章:

練字近100年,未入書協卻被聘為省書協名譽主席,書法曾拍出230萬
早年從事美術創作,60歲後研究書法,92歲獲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TAG:書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