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鄧艾提出的建議,為何能為滅亡東吳奠定基礎,該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鄧艾提出的建議,為何能為滅亡東吳奠定基礎,該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艾傳》,時間是在曹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主人公是鄧艾。原文如下: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汎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時,朝廷打算在東南一帶開始屯田,積蓄糧食,作為日後征討東吳做準備。為此派遣鄧艾沿陳州、項城以東至壽春一帶進行實地考察。鄧艾認為,這一帶田地肥沃,但因當地水利設施不足而未能充分發揮地利,應當開鑿河渠,引水灌溉,這樣不但可以廣積軍糧,而且華能開通漕運。於是,鄧艾寫了一篇《濟河論》以闡明自己的觀點。

鄧艾指出,當年曹操消滅黃巾軍,就是因為屯田,在許昌積蓄了大量糧食因為控制了四方。如今中原已經安定,唯有淮南一帶戰事頻繁。每逢大規模調動軍隊,運輸糧草的士兵達到總兵力的一半,勞師動眾,軍資耗費巨大。倘若充分利用陳州、蔡州一帶的良田,不僅可以減輕許昌周邊的負擔,還可以引水東下以利漕運。可以派遣二萬人在淮北屯田,三萬人在淮南屯田。

在這五萬屯田的軍隊中,十分之二的人輪休,始終有四萬人處於屯田和守備狀態。水量充足的話可以獲得比西邊田地高三倍的收成。除去屯田軍隊本身的消費,每年可以上繳糧食五百萬斛作為軍糧儲備。如此一來,只需要六七年的時間,便可以在兩淮流域積累三千萬斛軍糧,供十萬大軍五年食用。以此為基礎進攻東吳,所到之處沒有不能取得勝利的。

司馬懿對鄧艾的建議非常贊同,便將鄧艾的建議付諸行動。到了第二年,曹魏在該地區開鑿了廣漕渠,每逢東南有戰事,軍隊大規模出動,乘船而下,到達江淮之間,物資、糧食都有充分的額儲備而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鄧艾在建議中提到的「無往不克」,意為無論到哪裡沒有不能戰勝的,比喻所到之處無不勝利。這也是由鄧艾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鄧艾不但在軍事上建樹頗多,且及其富有戰略眼光。在這則成語故事中,鄧艾提出的建議為曹魏帝國在東南戰線被長期困擾的糧食問題提供了最佳的解決方案。這一建議在第二年便付諸實施,增加了曹魏的糧食儲備,為後來消滅東吳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鄧艾本人也因為這個建議得到司馬懿的高度讚賞,逐漸成為曹魏名將。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李嚴建議諸葛亮稱王,為何遭到斷然拒絕,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