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華夏諸侯中第一位稱王的國君,卻被他國揍成了胖頭三

華夏諸侯中第一位稱王的國君,卻被他國揍成了胖頭三

雖然在春秋時期就有楚、徐、吳、越等國稱王,但在華夏諸侯們看來,那些畢竟是些蠻夷之邦,不能與他們一般見識(力有不逮)。可是,華夏諸侯國稱王那意義可就不同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已經有了周天子這個「爹」,現在卻又冒出了一個「爹」來,「不孝兒」開始公然不認「老爹」了。此例一開,其餘的「不孝兒」也都群起效仿,周天子這位「老爹」就徹徹底底地沒了政治影響力,也就再無人問津了。而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便是那魏國國君魏惠王。

魏國當初在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時候,分到了晉國最核心的一塊,農業基礎比較好。而其開國國君魏文侯又是一代賢君,在戰國時期首先實行變法,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使得魏國是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起來而稱雄的國家,任用吳起為將向西攻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任用樂羊為將向北越過趙國而滅掉了中山國。而且還有一支由吳起訓練、創立而成的強悍重裝步兵軍隊--魏武卒,魏武卒之強,一時橫行於天下幾十年無敵手。

魏惠王就是憑藉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先君打下的基業,才在戰國時期的華夏諸侯里第一個稱王,結果呢?據《孟子·梁惠王》一篇,梁惠王(魏國後遷都大梁,故魏國也稱梁國、魏惠王也稱梁惠王)曰:「晉國(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魏惠王繼承了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基業,可是到他手裡,卻被人揍成了胖頭三。而且還不自知,還對孟子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說:「你呀,也就五十步笑百步」。

魏惠王的處處被揍,尤其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被齊國打得大敗,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於是不敢獨自稱王了,就帶著韓國等一幫小兄弟跑到徐州(今山東藤縣東南)朝見齊國國君,尊齊國國君為王,是為齊威王,齊國國君也不敢獨自稱王(後來秦昭王想稱帝號,但不敢獨自稱帝,於是尊齊閔王為東帝,而自號西帝,而齊閔王聽從謀士之策,沒有稱帝。於是,秦昭王也就去帝號而再度稱王了)。於是齊國也就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史稱魏、齊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並不是其稱王的肇始,只是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

魏、齊兩國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傳統大國的敵意,魏國怕自己被挨揍,又不甘心取消自己的王號。於是,又搞出一個五國相王來,將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等結成弱者互助同盟,五國國君都稱王,秦、齊、楚等大國又奈我何?而齊國見魏國搞的五國相王居然把中山國也拉進來稱王,大怒,說:「我們都是萬乘國家,而中山國是千乘之國,怎麼能夠跟我們比肩齊名呢?」,齊國就想揍中山國,不讓其稱王,並且提出聯合趙、魏兩國廢除中山國的王號。趙、魏沒有聽從齊國,仍支持中山國稱王,本來就是弱者同盟,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齊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關閉其與中山國往來的通道,並提出割讓土地給燕、趙兩國,讓它們一同出兵攻打中山國。燕、趙兩國也沒上齊國的當,齊國就不敢輕易地攻打中山國了,齊國破壞魏國"五國相王"結成的弱者聯盟的圖謀也就落空了。

魏國雖然發起了「五國相王」運動,但是這五國中的唯獨趙國國君認為趙國的實力還很弱小,不足以稱王,就沒有在國內採用王號,而且還貶號為君,直到後來通過胡服騎射等變革手段使自己真正地變強,才開始使用王號,這便是趙武靈王。

魏國處於中原的四戰之地,強敵環伺,本該低調做人,可那魏惠王憑藉魏國兩代先君打下的良好基業,就忘乎所以,愛出風頭,做了華夏諸侯中的第一位「稱王」的國君,可這卻並沒有為之帶來好運,不但魏國的近百年霸業在其手中隕落,其本人也如同後來的漢末三國時那首先稱帝的袁術一樣被人揍成了胖頭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魏延為何比趙雲,更能獲得劉備與諸葛亮的重用?
《西遊》中的世界,花果山並不屬於東土大唐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