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北面,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島,名叫「黃埠墩」,其面積僅有二百多平米,但無錫的民間卻說它千年不沉。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黃埠墩,舊名小金山,又稱皇甫墩、黃婆墩。從前,黃埠墩所處的運河水面,是京杭大運河進入無錫城前最寬廣的地方,號稱「芙蓉湖」。能叫得上「湖」的地方,可以想像其河面有多寬敞。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黃埠墩的外形,近似於橢圓形,其四周用黃石砌成駁岸,遍植垂楊,隔岸望去,猶如被綠色所覆蓋。黃埠墩上原建有寺廟,常有香客乘舟登上小島燒香,後代又建了文昌閣、環翠樓、水月軒等樓台建築。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黃埠墩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的北面曾是無錫近代史上第一座鋼鐵橋樑「吳橋」。從前,人們從無錫的北面去到惠山,必須從黃埠墩乘坐擺渡船才能過河,因運河的水面遼闊,黃埠墩是渡船在運河中間的中轉站。1917年吳橋建成後,黃埠墩才漸漸失去了中轉站的功能。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無錫的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龍山腳下浪滾滾,滾滾浪里黃埠墩。湖裡水漲墩也漲,湖裡水發墩不沉。」說的就是黃埠墩千年不沉、萬年不被水淹的神奇傳說。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傳說中的黃埠墩,是馱在一條黃鱔精的脊背上的小島,運河水漲墩起,大水淹不了它。而這條黃鱔精對黃埠墩這樣小心保護,是因為很早很早以前住,在這個島上的一位老婆婆曾救過它的命,所以千百年來它以性命相守這座小島,黃埠墩即便處在運河的中央,卻總不會被潮起潮落的河水淹沒。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傳說很美好,而現實卻很骨感。黃埠墩自誕生之日起,確實也有N多次被大水淹沒過。只是現在的黃埠墩,因為「三帝(吳王夫差、康熙、乾隆)二相(戰國楚相黃歇和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明代名臣海瑞)」的登臨,而成為一處赫赫有名的小島。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明代《弘治重修無錫縣誌》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黃埠墩在縣北五里,有水環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環翠樓,九龍諸峰並列於前,過客必等覽焉。這裡所指的「九龍諸峰」,便是無錫西面的惠山九座山峰。在明代時,黃埠墩就是觀賞惠山風景的絕佳地了。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追溯黃埠墩的歷史,便要說到最早登臨這座小島的帝王——吳王夫差。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率軍討伐齊國時,路過此處小島,為鼓舞部中士氣,於是系舟登岸,大宴群臣,最終勝利而返。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而第二位登臨黃埠墩的,是與黃埠墩名字有深刻淵源的戰國四君子之一——黃歇。當年楚國春申君黃歇被封地江東,在江東一帶興修水利,據說黃歇曾駐營在島上。他命人開鑿了一條名為「語昭瀆」的運河,將部分芙蓉湖水導入了太湖,解決了芙蓉湖的水患。後人為了紀念黃歇治湖的功績,於是將這個湖心的小島命名為「黃埠墩」。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第三位登上黃埠墩的是明代名臣海瑞,他來無錫祭祀他的老師顧可久時,也順路到這裡賞玩,並為島上的環翠樓寫下了「玩山臨水第一樓」的匾額。而最讓無錫人記掛的登島人,要數「三過無錫、兩次泊舟黃埠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南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曾沿著京杭運河南下,意氣風發地去杭州趕考。「游於江南,過惠山,寓梁溪居」,第一次途徑黃埠墩,文天祥對無錫的風光印象極佳。就在那次趕考中,文天祥以殿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進士,隨即便在宦海沉浮。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文天祥第二次經過無錫時,是在元軍大舉南攻之際,時任平江知府的文天祥率部將北上增援,經過無錫。然而,當他第三次路過黃埠墩的時候,已是戰敗被俘,在被元軍押去大都的途中。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據說文天祥的囚船路過黃埠墩的時候,無錫的百姓不顧元兵阻撓鞭打,在運河兩岸跪得密密麻麻,哭成一片。文天祥為此感慨萬分,留下了一首《過無錫》的詩句: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夜讀程嬰存國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此後,文天祥在元大都英雄就義,無錫的百姓為了紀念他,還在黃埠墩上建了一座「正氣樓」,裡面樹立著文天祥詩詞碑。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到了清代,黃埠墩迎來了康熙、乾隆二帝。康熙登上黃埠墩時,恰逢夜晚,小島上已經懸掛了數百盞燈火,與運河兩岸的燈火相映,黃埠墩宛如一顆浮在波光上的明珠。在遠處隱隱傳來的晚鐘聲和梵音聲中,康熙帝提筆緩緩寫下了「蘭若」二字,意為「空閑處」,也或意為佛寺。第二天早上,康熙在黃埠墩換乘小船,經寺塘涇河去惠山寺了。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也許是父子同心,與康熙帝一樣,乾隆也非常喜歡黃埠墩的景緻。乾隆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為黃埠墩題詩。其中一句:兩水迴環抱一洲,不通車馬只通舟。可以說是黃埠墩最好的寫照。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乾隆回京後,十分惦念去過的無錫黃埠墩,於是讓人在頤和園昆明湖的南面,仿照黃埠墩建了一座「鳳凰墩」,並寫下「渚墩學黃埠,上有鳳凰樓」的詩句。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而到了清末,黃埠墩開始遭遇輪番戰火,島上的佛寺屢建屢毀,島上風貌也變得滄桑敗落。黃埠墩此前湖山輝映的景象已不復得見,取而代之的是黃埠墩東側繁忙的三里橋米市。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那個時候的人們,只要站在黃埠墩上,就可以看到千桅林立的糧船和鱗次櫛比的米市糧行。那種碼頭上裝卸貨的熱鬧場面,至今仍被一些老無錫人說起,語氣中充滿了無錫當年作為繁華「米碼頭」的驕傲。後來繁忙的三里橋米市偃旗息鼓,黃埠墩一帶從此冷清了下來。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疏通古運河航道,曾有計劃將這座水中的孤島炸毀掉,後來被有關方面制止了。1981年,無錫南門外水仙廟的戲台拆來搬到了黃埠墩,形成了今天黃埠墩的格局。現在墩上建有望山樓、文天祥詩詞碑、蓬萊門等,在二層主閣中懸有「正氣長存」、「千古留芳」的匾額。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之於有關「千年不沉的黃埠墩」,那也許就是一種傳說。因為黃埠墩上的建築,離河面的凈高在二米左右,加上周邊水系的四通八達。雨季來大水時,洶湧的河水沿河道快速向太湖傾瀉,因而黃埠墩被淹的記錄就很少了。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2016年的梅雨季,黃埠墩就被淹了,島上的幾扇木門還被大水衝到了運河中,大有「大水淹了龍王廟」之勢。幸虧周邊的百姓,冒著危險將木門從河面上撈了回來。這也算是近幾年中水淹黃埠墩的新紀錄。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千百年來,黃埠墩與無錫古運河息息相關,黃埠墩的故事,也一直在無錫的民眾中代代相傳。因為,它就是無錫古運河上的一顆明珠。

無錫黃埠墩,古運河上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

小貼士:

無錫黃埠墩地址:無錫市北塘區江尖大橋下運河東路,無錫運河公園遊船碼頭處登船上島

門票:20元(含登島船票)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