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去了六位香港同學的家,和他們的家人拍了張家庭照

我去了六位香港同學的家,和他們的家人拍了張家庭照

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我上了一門名為「Advanced Photography」的攝影課。與之前上過的新聞攝影課不同,這門課的探索意味更強。期末功課,我們得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任何話題進行任何形式的靜態影像創作。

我一直在思考,攝影這種媒介,在呈現自我對世界的認識之餘,是否也可以作為一種探索自我與外界關係的方式?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期末功課能夠擺脫過去執迷於紀實類影像的束縛,

最初我的設想是,對自己小時侯的照片進行再創作,嵌套進香港的社會情境,從而通過自己的照片實現兩地社會背景的橫向對比。但實現起來困難頗大,我的照片難以支撐起這個想法,而且整體的意旨有些模糊。

在和老師Paul討論之後,我為這份功課找到了另一個方向:在港四年,我對香港的認知還有哪些空白?

答案不太難找。在香港,家庭,仍然是城市最基本的組成單位。而這幾年來,我僅僅因為採訪的緣故造訪過一個香港家庭。我更想知道,被住房問題困擾的香港,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和我成長經驗中的家庭記憶,又有何不同?

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我開始了這次拍攝計劃。我聯繫了六位關係不錯的香港同學,走進了他們的家,和他們的家??起拍了張家庭相。

每個家庭我都拍攝了兩張照片,一張有我在內,一張沒有我。有我在內的相片,我給相機設定了拍攝倒計時,想看看在有限的時間內,自己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家庭環境中,是如何自處的。

六個同學的家,地處香港的不同角落,也涵蓋了香港不同的住房類型:公屋、大型屋苑、新界的丁屋……最後的結果也頗有意思,在每組照片中,我總能找到自己一兩個格格不入的細節。這些不經意的瞬間,彷彿在佐證著什麼。

對這份功課,老師Paul的評價是:

作品能連結自身的經驗和反思,坦誠地以內地生的身份,思考自己在香港的身份認同問題,並以家庭為切入點,透過家庭照和自我半表演的方式,探索我與他者之間的距離和融入程度,是一份具心思而且執行得不錯的作品。相信這也是一個機會去接觸香港的家庭,希望對你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體驗。

照片本身具有曖昩性,能讓讀者有空間去思考及猜想,但若果你在照片中早已留下答案,就反而失去了模糊的趣味。所以在方法上,過程比結果重要,在考慮自拍的過程裡,反而可減少你個人的操控,改而用TIMER去拍攝,增加照片的偶發性,那探索的意味將會更濃,那若即若離的狀態將可能更加突顯。

我也在思考若果每個家庭不是兩張照片,而是只顯示一張有你的家庭照,以組成六張照片的圖輯,是否更有玩味性?因為你在不同家庭的重複出現已是一個很大的提示,而無需再以你的消失那照片來呈現;但另一方面,把這兩張照片(一張有你一張無你)並置來看,你的消失和出現卻竟帶有一種隱約的悲傷,好像你真是其中一位家庭成員但突然因事消失了,這種虛擬的關係是否就是中港兩地關係的投射或隱喻?我們既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即中國人本來就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但事實上各家庭之間本來就是「各掃門前雪」(即香港和中國在這百多年是分開了的兩個家庭),你在照片裡的消失和出現好像正是這矛盾的呈現。不是嗎?

這作品也間接地展示了現今香港家庭單位裡的裝璜和間隔,作為一種內裡的社會景觀,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獲。

技術上問題不大,個別照片的色溫和光度可以再調得更一致,例如1和2,3和4,11和 12。攝影集的構思也不錯。大致很好,能以創意的方式,結合攝影和體驗,反映自身的思考,頗具啟發性。繼續努力!

大學四年里,做了不少的期末功課,有論文,有片子,有新聞特寫,這份攝影作品集,是為數不多我自己覺得還不錯的了。徵求了六位同學家人的意見後,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其中四組照片,或許你們也會有自己的解讀。

Howard,油塘

Doris,鑽石山

David,黃竹坑

Ingrid,沙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遍地雞毛 的精彩文章:

TAG:遍地雞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