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長城線上著名的36營堡之一,建安堡!

明代長城線上著名的36營堡之一,建安堡!

明代長城線上著名的36營堡之一,建安堡

建安堡位於南山之巔,距此不遠處有個香水村,聚水為池,清沏甘甜,經冬不凍。粼粼的清水河從山腳下緩緩流過,注入禿尾河。城堡現存東、西、南三座磚券殘留城門,供人出入。進入城堡,最為顯眼的是位於中央的鐘樓。據文字說明所載,此樓初建於洪武三年《1370年),比整個城堡早建一百年以上,可見後來的城堡是圍繞此樓建造而成。城內約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顯得整個城堡內空空蕩蕩。城堡內外原來有近20處廟寺,陸續建於明、清兩代,如今僅有,娘娘廟、龍王廟、三官廟、關帝廟等數處。

建安堡初建於成化十年(1474年),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用磚石砌起了堡牆。建安堡東西長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寬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這座鐘樓比建安堡還早一百年,為明代長城線上著名的36營堡之一。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市榆陽區榆西路。

建安堡前後經歷了五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明朝中葉,朝廷為了防禦漠北蒙古貴族殘餘勢力南侵,先後在愉林境內的長城沿線設立了36座營堡,駐兵把守。建安堡即是東線著名的堡塞。城堡初建於成化十年(1474年),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用磚石砌起了堡牆。建安堡原屬榆林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劃歸佳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劃歸榆林縣。因此,所見到的一些文物(如鐵鐘、碑石等)上還可以看到"佳州"的字樣。這裡原來屯兵駐守,後來由於漢、蒙雙方議和開啟互市,邊防無事,城堡失去軍事意義,便將駐軍裁撤。據當地人說,抗戰以前,磚包城堡還是基本完整的。後來因無人重視,外砌城磚被周圍群眾逐年拆除,移作他用。如今只遺留下一座土城,但是大體框架較為完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清朝不入關,明朝會怎樣?一歷史定律揭示結果
明朝是無明君、無名臣、無大將的三無朝代?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