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談談明初的塞北形勢

談談明初的塞北形勢

明王朝建立的第一年,1368年(洪武元年),在南京稱帝的朱元璋派大軍北伐,順利地攻佔了元朝的京師大都城(今北順帝帶著皇室退居塞北的應昌(今京)元朝的末代皇帝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元順帝死後,他的繼承者將駐地從應昌北移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哈爾和林),仍沿用元的國號,稱皇帝。為了把它同順帝以前的元朝區別開來,有的史籍上就稱這個地方性的政權為「北元」。

至1403年(明成祖水樂元年),鬼力赤殺北元主坤帖木兒,才廢掉元的國號,改稱韃靼,韃靼最高首領也不再稱帝,改稱為「汗」。此後,蒙古各部失去統一的中心,分成為三大部:

韃靼:這個族稱早在唐代就出現了。明代的韃靼則指元皇室後裔所統率的各部,居於蒙古高原鄂爾渾河和克魯倫河流域以及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

瓦剌:在韃靼部的西北,居於蒙古高原以西直至額爾齊斯河流域。

兀良哈三衛(福余、泰寧、朵顏):在韃靼部的東南,居於東北的遼河、西遼河和老哈河流域。

明朝初年,退居蒙古草原的元皇室殘餘勢力同明朝對立。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再派兵北伐,逐步統轄了北部的廣大地區,最北達到外興安嶺。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明成祖於1421年(永樂十九年)由南京遷都北京。在長城以北蒙古部落集中的地區,明朝設立了衛所(明代省以下的地方軍事機構)二十多處,由當地蒙古族首領為各衛所主官,任以都督(副職為都督同知、都督僉事)、指揮使(職為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和鎮撫等世襲官。

鬼力赤以後,蒙古三大部互不相統,各部內部也不統一。蒙古三大部都曾接受過明朝的封爵,承認明廷為中央政權,經常到北京朝貢,得到朝廷的賞賜,並在一些長城關口進行貿易,稱為互市。但這種臣屬關係若即若離,各部一旦勢力強盛,便往往南下擄掠。明朝初期,國勢強大,對北方地區的統轄比較穩定;中葉以後,國力漸弱,就給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以可乘之機。1449年(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大舉南犯,在土木堡(今懷來東)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變」,它發生在「庚戌之變」前一百年。

十五世紀後期,韃靼部興起。韃靼首領巴圖孟克稱達延汗,征服了瓦刺和兀良哈部,把大漠南北蒙古三大部大體上統一起來。達延汗死後,他所統轄的各部又趨於分裂。到了十六世紀初期,分裂的蒙古各部,乘明朝統治力量削弱之機,頻頻南下侵掠,長城已成為明中央政權阻遏蒙古地方勢力南下的軍事防線。

明朝一再修繕和加固長城,在長城一線先後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或稱九邊。九鎮總兵官的駐地如下:遼東鎮,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後移遼陽;薊州鎮,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宣府鎮,駐地在今河北宣化;大同鎮,駐山西大同;山西鎮,也稱太原鎮,駐山西偏關,後移寧武;延綏鎮,也稱榆林鎮,駐地初在陝西綏德,後移榆林;寧夏鎮,駐地在今寧夏銀川市;固原鎮,駐地在今寧夏固原;甘肅鎮,駐地在今甘肅張掖.

到了十六世紀中葉,在蒙古地方勢力中,韃靼部領袖人物俺答,部眾最為強盛,成了明王朝在北部地區的主要對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2個縣的百姓,做了1件事感動了皇帝,皇帝命令子孫向他們行禮
明朝皇室後裔直接建立一國家,8千人吊打緬甸3萬,成為其心腹大患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