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物見證唐代領先世界的體育運動

文物見證唐代領先世界的體育運動

大家都知道足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而唐代則是蹴鞠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實除了蹴鞠外,唐代還有許多領先於世界的體育運動,比如馬球、相撲等,這些體育運動在一些文物上也有所體現。

唐代19道棋盤

流行於東亞國家的圍棋,是起源於中國的古老棋類運動。唐時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走出國門,首先傳到日本,接著傳到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和新羅。

唐時圍棋之制還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的棋局從縱橫各17道逐漸定型為19道並延續至今。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張雄墓出土了一個木製圍棋盤,縱橫也是各19道。

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徐鉉撰的《圍棋義例》全面闡述了當時圍棋的著法、規則及戰略戰術。唐代圍棋對弈之風遍及全國,圍棋在宮廷、文人乃至婦女中都較為流行。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中,繪著一位衣著入時、雍容華貴的婦人,她坐在棋盤旁,手執棋子正在專心致志地下棋。這幅絹畫,正是唐代上流社會婦女尚弈的一個生活寫照。

唐代還出現了職業圍棋手,稱「棋待詔」,是專門陪皇帝下圍棋的人。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選拔的,具有一流的棋藝,因而有「國手」之稱。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

馬球

馬球在西方國家出現不過數百年,但我國的馬球早在唐代就已經流行起來了。馬球運動在古籍中被稱作「擊鞠」,是指騎在馬上持棍打球。

唐代馬球運動風靡一時,帝王、臣子以及富豪子弟等都非常喜好這項運動。唐代宮城和禁苑裡,還出現了正規的馬球場,如長安宮城內的球場亭等。

唐代的馬球若拳頭大小,通常用輕而堅硬的木材製成,中間掏空,堅圓凈滑,外表再塗漆繪彩,因而唐人詩歌中常稱其為「珠球」或「畫球」。

馬球的擊球杖有點像現在的高爾夫球棍,通常是一根頂端彎曲呈偃月形的木棍,長數尺,表面也有彩色花紋,時人形象地稱之為「月杖」或「畫杖」。

唐代有一幅著名的《馬球圖》壁畫,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畫面縱229厘米,橫688厘米,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該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餘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襆頭,穿黑靴。

唐代相撲

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技」,事實上這項運動是日本從中國習來的。相撲,古時亦稱「角抵」「角力」,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體育運動。

在唐代,相撲既是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上的一種娛樂和競技項目。得益於唐代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這類極具特色的中華古代傳統運動被傳往國外。

1991年,西安市東郊的唐金鄉縣主墓出土了一件相撲俑。

俑塑一男子,頭戴黑色襆頭,裸上身,下身穿三角短褲。此俑左腿抬起,右腿半蹲以腳尖著地,右手向後擺(左臂已殘),腳步騰挪、搖頭晃腦,正是相撲手交手時低頭貓腰,雙腿晃動,兩臂前伸,尋找進攻時機的摔跤動作。

看其著裝與外貌,赤身裸背,光腿跣足,肥頭大耳,身軀碩壯,當為唐代流行的相撲形象。

唐時相撲往往作為壓軸戲放在盛大節日慶典的最後,據成書於宋元時代的《文獻通考》記載,「角力戲,壯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畢,左右軍擺大鼓而引之」,可見其聲勢之大。

唐代還在宮廷中專門設了摔跤隊,取名「相撲朋」,它集中了全國的相撲高手,當時軍中也有一批專門從事相撲的力士。這一活動在民間也很流行,往往還有女子參加。

民間的相撲比賽,分春秋兩季舉行。據唐代張文規撰《吳興雜錄》記載,「唐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可見這項運動在當時已成風俗。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傳遞中華仁心,助力文化傳承」義賣活動預展!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