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海外中餐館和華人移民

那些海外中餐館和華人移民

我和很多有過海外經歷的朋友一樣,非常喜歡去吃國外的中餐館,並且和各種華人移民聊天。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認識的思想非常開明,非常有意思的人從來都沒有目的單純過。換而言之,他們從來沒有旅遊就是玩樂,而是自然而然地以一種觀察者的身份去了解一切,有時候去吃飯都能和華人老闆聊個小店的商業模式什麼的。當然,如果自戀地說一下,我也算這種人。我在歐洲的半年裡,去吃了各地的不下20家中餐館,和幾十個華人移民交流過,和幾個常接觸的移民深入交流過。寫下這些也是想記敘和反思。

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從來都不反對,新聞聯播和報紙上描寫的中國也是一個側影。但同時也有太多其他的側面可以去了解中國,在華的外國人如何看中國?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移民如何看中國?海外主流媒體如何看中國?如何從各類統計數據中了解中國?不僅僅是在這個問題上,在很多問題上都是一樣的。從足夠多的角度去看待和了解,就會理解不同人的觀點和立場是如何形成的,然後就不會花時間和不同的人爭辯,就能把更多時間放在了解更大的世界上。

其實在吃過很多海外中餐館,接觸過海內外不同成長背景和教育水平的華人之後,我竟然產生了一種悲觀情緒。這種情緒是因為我覺得華人群體太過割裂了。雖然大部分華人受儒家思想影響非常深刻,不管是好的部分還是壞的部分,亦或是錯誤理解的部分,但這不影響因為成長背景和教育水平造成的觀念割裂。較富裕的一撥人從小就有長期的海外生活經歷,這部分人我不甚了解,也不多談。我比較了解的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包括我的很多中學同學和部分大學同學,我們都是接近成年或成年後開始有的海外經歷,我們的心理狀態和觀念我覺得很顯然了,就不多提了。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大部分人的狀態還是想找個工作,在某個小城市或小縣城安安穩穩地生活,這才是中國的常態。還有相當多的人,在小村鎮中安穩度日。當我和這些人們都接觸過,交流過之後才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這種觀念上的割裂,我感到有些悲觀又有些無可奈何。

先談談海外中餐館吧,早期的中餐館大概是以閩菜和粵菜為主,同時口味做了適合外國人的改動。這種典型代表就是「咕嚕肉」,有時候裡面還會加菠蘿。我在馬德里的一家中餐館吃過一次,太甜了,不下飯,我不是很喜歡。

(這東西長這樣)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進入歐美,可以吃到的中餐菜式越來越多,味道也越來越原汁原味,和在國內吃毫無差異。下面放一些我拍過的中餐,很多都沒有拍,遺憾了。

(葡萄牙的中餐館,價格公道,味道還可以,偏福建的口味。)

(馬德里的上海菜,價格比在國內吃略貴,但只是味道比較像中餐而已,和本幫菜聯繫不大)

(馬德里的小麵館,味道非常正宗,價格也和國內差不多。)

(威尼斯吃的浙江菜,我非常喜歡浙江菜,這個很好吃。)

(東北鍋包肉,老闆是來西班牙十多年的東北人,這個鍋包肉,我不太喜歡。)

海外的中餐館從原先的迎合外國人口味,單一化菜品。變成了多元化的各地中餐,口味正宗,不得不說是中國國力和文化日益強盛的一種側面體現。我也非常樂意看到這種變化,因為這意味著你走到哪裡,都能吃上一口家鄉的味道,和同樣離鄉的華人聊聊天。

然後來聊聊那些華人移民。說起華人移民,我這裡是指「以開餐館,便利店,超市,書畫店等等為生的華人移民」,因為那段時間我和他們接觸最多。而華人移民這個群體是十分複雜的,歐洲的華人移民大體上還只有偷渡,合法營業的小市民,高學歷技術移民這三類。而美國的華人移民就更加多樣,觀念上也更為割裂。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華裔在美國沒有形成政治力量,卻在加拿大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勢力的原因。因為加拿大的華裔移民更為相似,人數眾多,觀念不那麼割裂。念及篇幅問題,我就把講故事的部分給省略掉,把我和那些華人移民的聊天和各種故事省略掉,直接上結論。

他們的觀念上也呈現了一定的割裂,一方面他們難以改變過去幾十年在中國生活的觀念和一些習慣。但同時又對西方的飲食和生活感到舒適和接受。而很多人的孩子,已經不會任何漢語了,只會當地語言和部分英語。開餐館和雜貨店的工作佔據了他們一天的10-14個小時,但他們還是對悠閑的生活,不同於中國的社會氛圍,較好的自然環境感到特別滿意。基本上所有人都不願意再回到中國。

在和那麼多人接觸過之後,我又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未來的發展,移民,身份認同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認識。但這也是我自己的感想,不宜公開地談太多。還有那些和華人移民的聊天和故事,也沒有講出來。這些就留給想了解的朋友們和我一起私下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敲棋子落燈花 的精彩文章:

TAG:漫敲棋子落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