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到洪洞,這些地方讓你流連忘返!

來到洪洞,這些地方讓你流連忘返!

洪洞縣戶外登山運動協會,成立於2017年3月,是目前洪洞最專業的戶外登山運動組織機構,業務範圍包括組織戶外活動、組織各種戶外競賽、戶外運動培訓、外地旅遊地接等。

洪洞大槐樹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裡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霍山,古有「霍泰山、霍岳、太岳、霍太、中鎮」之稱。《周禮·職方氏》載:九洲之鎮山……惟冀州據北方,地最曠邈,河東尤以山水之雄,而獨以霍為鎮,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廣博,於諸峰而肅群垤,其氣象有以冠境內」。其山拔地通天,層峰疊翠,逶迤綿延二百公里「跨趙城,洛洪洞,瞰平陽,而卒秀於霍邑東北,橫壓汾流,與太行接;逮而望之,如迭屏,如列壘,蔥蓯萃律,撐九霄,納三光,芨芨凜凜,掩歷山而吞姑射矣。」「霍山蘊乾坤之清氣,率河嶽之精英,東西各約70里,南北袤約150里,主峰海拔2504米,巍峨隆峪,深厚廣博。」《爾雅》云:「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

投入霍山之懷抱,置身煙遮雲繞之峰戀疊峰祥瑞之中,領略著山的集合、峰的簇擁、谷的纏綿、溝的延橫、水的至柔、至美和石的至奇、至麗,在蔥鬱的叢林中,在綠的海洋中,輕嗅泥土的味道,花草的芬芳,感受嫩枝吐綠的勃發與生氣,從中沉思,從中陶醉,從中迷戀,在絕妙的風景中去感受那種充滿空靈的愜意。

羊腸小道,蜿蜒盤曲。小花碎石似凌亂而又似悉心點綴,盤徉行走,忽一峰突兀而出,一飛流從天而瀉,在陣陣松濤的呼嘯聲中,形成秀麗與粗獷的完美結合。每一道嶺,每一座峰都是風景,而每道山谷中的潺潺清溪則是風景中的靈動之筆,每一滴水,每一粒石都是彼此相依與抗爭的見證。你看,那水與石的纏綿相融,那水與石的殘缺姿態。在一次次的肯定與否定中,那山、那水、那石正雕塑著一道永不滿足的風景,延續著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

移目水石,霍山群峰之神韻侵襲逼來,在莽莽蒼蒼中,由山百穀,由谷而山,處處顯奇峰,時時見美景,步步藏靈韻。先看馬跑泉,丈許大小,翠草纏繞,清水汩汩。相傳,尉遲恭追唐兵至此,無水,馬跑得泉,而得此名。酈道元《水經注》曰,霍太山有岳廟,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此亦打鼓泉也。再觀在縣東三十里霍山內,傳唐高祖破隋將宋老生於此,因建廟而祀,當年李淵父子從太原反隋,率三萬義軍南下,在霍州受隋朝大將宋老生官軍阻擊。宋老生久經沙場,作戰勇猛,憑依韓信嶺死命抵抗,李淵領兵攻打半月有餘,不能前行半步。正在無計可施決意退兵,李世民八次哭諫都不予採納之時,帳外來了一白髮老翁求見李世民,說沿山有一羊腸小路,可背擊宋老生,以奇制勝。李世民聽從老翁指點,果然斬了宋老生,奪得霍邑,大獲全勝。

飛虹琉璃塔為文化旅遊景點。

洪洞縣城東北的霍山南麓,是霍泉的發源地。山上古柏蒼翠,山下泉水潺潺,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矗立著一座高聳入雲的七色琉璃塔,金碧輝煌,巍峨壯麗。這,就是中國乃至佛教諸國公認最美麗的佛塔「飛虹塔」。

飛虹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塔平面為八角形,13層,全塔高47米,屹立於太岳山麓,遠處看去,巍巍壯觀,正像民間傳說:「廣勝寺有個琉璃塔,離天只有丈七八。」

飛虹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絢麗多彩,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暈,於是人們給它起了個優美的名字――「飛虹塔」。

飛虹塔下有一寺院,就是著名的古迹――廣勝寺。廣勝寺歷史悠久,現存建築是一組元明時期的建築群,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廟三處。飛虹塔坐落在上寺院內。下寺院內有一奇碑,引人注目。碑文記述的是民國期間僧紳勾結盜賣佛殿壁畫瑰寶之事。下寺大雄寶殿內有一組元代壁畫,畫藝精絕,色彩絢麗,是我國壁畫藝術中的珍品。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精品,竟然在1929年被該寺惡僧勾結當地劣紳賣給文物商,盜運國外,現收藏於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博物館。最為荒唐的是,盜賣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鐫石立碑,自我讚揚。此碑至今保存完好。

青龍觀玄帝宮位於洪洞縣城西南23公里龍馬鄉長命村西青龍山南端,俗稱老爺頂,又稱北頂。與堯都區界的南頂隔河遙相呼應,北望婁山,南連天石,形勢蜿蜒,氣勢雄偉。青龍觀的主殿為玄天上帝宮,簡稱玄帝宮。據廟內現存碑文:「青龍山,古有玄天上帝廟一座,創自國初」的記載,玄帝宮創建於七世紀二十年代的唐代開國初年。

青龍山位於洪洞河西龍馬一帶,據《平陽方誌》記載: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 光復漢室,去河北招兵買馬,經此迷路,遇玄天上帝顯法相指路,劉秀諾許,如興復漢室建廟以祀之,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逐詔令河東各州府修建玄天上帝廟於北老爺頂。

青龍山玄帝宮是一座三教合一,佛儒道,建築為七星布局八卦見頂,大體分前、中、下三院及中極頂四個群體,玄宮共建七層,「七」字建築多出現於玄宮建築中。

自建廟至今,每年3月25日是萬教朝山的一個日子,3月22日起會27結束(陰曆)會期5天,方圓幾萬人拜祭,場面非常壯觀,據牌文記載周邊好多省份民眾都來朝拜。

傳說堯帝有兩個聰明美麗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堯帝晚年,想物色一個滿意的繼承人。在歷山他看到舜是個德才超群的大賢人,於是,就把帝位傳給了舜,並讓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為後,女英封為妃。歷山人稱舜為爺爺,稱堯女娥皇、女英為娘娘。羊獬人稱舜為姑父,稱娥皇女英為姑母。相傳,娥皇女英在世時,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要去羊獬住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八日回曆山。因為娥皇、女英生前,能夠關心民間疾苦,和人民同甘共苦患難,且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的愛戴,所以每次住娘家回婆家時,兩地人民都要自顧相集,爭相迎送。所以把這種習慣就延續下來,還和活著一樣,每年到這兩個節日,兩地人都要自發組織威風鑼鼓來迎送。三月三羊獬人到歷山接娥皇和女英回娘家即是「接姑姑」。

歷山印象

歷山舜王廟,規模宏大,神殿雄偉,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男男女女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在古廟匯成一片彩色的海洋。趕會降香的人極為虔誠,廟內廟外水泄不通,香煙、燭煙凝成一起,似雲非雲,若霧非霧,顯得朦朧、神秘。中午十二點,當二位娘娘志身時,有的秉執事,有的荷鸞駕,有的扛著龍鳳日月牌,有的舉著萬人傘、金瓜、鋮斧、朝天鐙、金錘、銀錘、銅錘等,護衛著娘娘的駕樓,衝天歡樂的人群,在鼓樂聲中洗盪而去。據說,這一節日迄今四千多年傳承不衰,不論是在戰火年代,還是解放以後,也從不間斷,之所以不衰的原因,就是人民不願意忘記自己的祖宗。

明代監獄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洞明代監獄是我國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縣衙古監獄。它始建於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年北京名0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就囚於這裡。當您踏進過廳,映入眼帘的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通道兩端各有東西對稱的6間普通牢房,每間牢房門低窗小,佔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據史載,狹小的牢內少則關五六人,多時關十幾人。監獄最引人注目之處是死囚牢。牢門上方有一石刻的動物頭像,傳說它的名字叫狴犴,是龍王的第四個兒子,兇猛善搏,生平好訟。龍王派它鎮守牢門,看管囚犯。古人常把它刻於牢門之上,因長得像老虎,所以俗稱「虎頭牢」。

乾元山風景旅遊區

乾元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西15公里處,是呂梁中南部姑射山脈的一部分,著名旅遊風景區,

乾元山北接萬壽山,南連青龍山,方圓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山中有「元陽觀」、「玉虛宮」、「金光洞」、「蓮花閣」、「道教古法壇」、「萬年風洞」、「魁星樓」、「古道人墓群」、「仙人頭」、「娘娘腳」等大批極有價值的自然人文景觀和遺址,蘊藏著上下五千年民族古文化底蘊。據史料和碑文記載,乾元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名山,這裡氣候清晰,山光迷人,靈氣十足,早觀日出,夜觀星空,回味特別。抬頭看,藍天近在頭頂,低頭瞧,腳踏萬年金龜北上,汾河灣三界美景盡心眼底,環視那周圍山峰有如龍似鳳的九(龍)九(鳳),一歸(中央卧金龜)的奇特山勢地理。這裡不僅是道家修鍊者夢寐難求的修行聖地,更是人們觀光遊樂、陶冶性情,祭天求祖、問卜解難的好去處。

白石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建於1914年(民國三年)。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紅一軍團部就駐紮在白石村,著名革命將領林彪、聶榮臻、左權、羅榮恆,朱瑞、鄧小平、陳賡、楊成武、楊德志、譚政等都在這一帶留下了革命的足跡。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剛剛取得平型關大捷的八路軍115師南撤到臨汾一帶,343、344旅就駐紮在白石村,旅部設在溫家大院,同年12月,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也在鄧小平的率領下從晉北轉移到洪洞,駐紮在白石地,學校校部也設在溫家大院。這期間,白石村風雲際會,將星雲集,朱德總司令率八路軍總部在洪洞馬牧一帶,為提高隨營學校師生的政治與理論水平,朱總司令、彭德懷等也經常住在白石為隨營學校師生講授時事、軍事。業餘時間還與隨營學校師生打藍球、做遊戲。總部轉移前,還專門為白石村小學送去難得一見的風琴與藍球架,他們在這裡工作、生活的故事至今仍在白石村廣為流傳。還讓白石村自豪的是著名的《游擊隊之歌》就是賀綠汀同志在駐紮在這裡的八路軍115師體驗生活時創作的,並在隨營學校開始首唱,一直唱響全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