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可要做好這3件事!

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可要做好這3件事!

有一天,在家長微信群里,突然看見老師@琪琪的媽媽。

老師說,琪琪今天又沒帶文具。

琪琪媽媽也沒太當回事,說,我昨天有事就沒陪她,可能她忘記了。

群里沉默了一會兒,老師又發了一條:

「我實在忍不住了,孩子已經17天沒帶文具了,你不知道嗎?」

琪琪媽媽沒有回復,但是,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她的尷尬。

我們是微信好友,經常能看到她發朋友圈,一張孩子寫作業的圖,一段溫情的文字。

可是,班級里要求父母做的事,就數琪琪最落後了。

列印的材料忘了,通知的事情沒看見,該家長抄題的部分都是空白……

有一次,琪琪發燒,一直趴在桌子上。

老師問:你感冒好幾天了,有沒有吃藥。

琪琪說,沒有,因為媽媽不知道。

當老師問到的時候,琪琪媽媽說,孩子不咳嗽啊。是啊,不咳嗽,沒有聲音,就不知道孩子病了。

琪琪媽媽工作並不忙,論陪伴時長,可能她要算是最多的了。雖然人坐在孩子身邊,但心卻沒有半點在孩子身上。

這種忽視,其實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刻意為之。

只是覺得,孩子還那麼小,沒有什麼大事兒。因為,太過放心,而太過粗心。

武志紅曾經講過一個案例:

來訪者是企業高管,他的問題是,無論在什麼場合,都非常非常緊張,緊張的背後是自卑——他總覺得別人都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

武志紅又問了幾個問題,根據經驗和感覺,判斷他和媽媽關係的質量有很大的問題。

來訪者說:怎麼可能,我和媽媽再好不過了。

幾乎每天回家,他都跟媽媽聊天,聊兩三個鐘頭,都是很常見的,從小就是如此。

武志紅以為判斷錯了,又問:聊了那麼多,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美好回憶嗎?能不能說一兩個?

來訪者驚訝地發現,竟然一個印象深刻的記憶都沒有。

因為,從小到大,30年了,永遠是他看著媽媽說話,媽媽給他一個側臉,永遠不會看他。

媽媽在聽,也會回應,但就像是心不在焉似的。這讓他時刻懷疑,是不是他講得沒意思,媽媽不喜歡,或是媽媽根本就不愛他。

來訪者和媽媽都未曾想過,就是這樣的視而不見,會讓他自卑怯懦。

也不曾知道,他心裡原來有一道疤。

為人父母,誰願意這樣傷害孩子?之所以視而不見,是因為我們以為:

孩子太小,TA不懂

婆婆經常說,孩子懂啥,誰帶不一樣。

因為,孩子太小,TA說不清道不明,甚至,對於父母的依賴也只能表現得極細微。

即便大哭了一場,還是會湊到我們面前,說:媽媽最好。

我們關注的是:會不會趴著,會不會爬,長几顆牙,身高多少,又長胖了嗎?

吃飽穿暖不生病,大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哄孩子開小差,兩不耽誤

小易五六個月的時候,我一邊抱著他一邊看電視。有一次,孩子哭了,我竟然沒分辯出來,還以為他在笑。

那時,哭笑聲是有一點相似,但更重要的是,我的注意力都在電視上。

朋友的老公更甚,用腳晃動搖籃里的孩子,人靠在大床上玩手機遊戲。

我們在孩子身邊,可是我們的內心世界裡,卻沒給孩子留出一個位置。

不知道孩子在想啥

看過一個案例,一群孩子學游泳,都不敢下水,哭聲一片。後來,絕大多數孩子都下水了,可是,其中一個就是不敢。

媽媽不明白他到底在怕什麼,勸說無效之後,硬把孩子推下去了。後來媽媽自己試了一下,真的很害怕,這才能理解孩子。

所以,有些事看不懂,是因為,我們沒有和孩子做同樣的事情。

孩子單詞沒背下來,就是不用功;分數低,就是不用心;和小朋友關係差、頂撞老師、偷玩遊戲……

孩子身上,每個不明白的行為背後,一定有父母不曾走過的一段路。

一個朋友講了件很奇怪的事,親生的、養了十多年的兒子,天天吵著說媽媽不愛他。

朋友問我,這孩子是不是傻啊?

張德芬老師說: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達,父母表面上再怎麼說、怎麼做,都不如他們在能量層面、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東西來得有說服力。

假裝的陪伴,騙了自己,傷了孩子。

給茫然無措的寶爸寶媽幾點小建議:

看著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積極互動

兒童心理學家安斯沃思發現,幾個月的寶寶的安全感,與媽媽對兒童反應的敏感性有很大關係。

寶寶兩個月起,在感到迷惑的時候,如果得不到媽媽應該給予的關注和回應就會越來越不安。

如果媽媽在餵食、遊戲或者有壓力等情境中回應孩子,就表達出一種關愛和在意的態度,讓孩子對作為安全基地的媽媽非常有信心。

父母應該讓眼神落在孩子身上,經常對視,握住TA伸出的小手,及時給點鼓勵和微笑,多點互動。

和孩子保持黏性,建議和方法都行之有效

兒子有兩個小朋友,英語成績亮了紅燈,老師約談家長,後果很嚴重。

A媽媽告訴孩子,你必須背單詞,必須每天學一個小時,老師說得一字不許差,不然揍死你。

B媽媽文化低,但是和孩子一起學。知道哪個單詞難背,知道哪道題總錯,說的不多,但是孩子很受用。

A媽媽看著一個月,孩子成績毫無起色,最後說,這孩子就是學不會。

B媽媽和孩子都考了100分,開心地去吃大餐。

孩子遇到困難,不需要家長在旁喊號子,說空話。

眼裡有孩子,心中就有數,什麼時候扶一把,什麼時候放手,這才是睿智的家長。

父母長期的「視而不見」,再高壓暴政,會不斷地打擊孩子的安全感,最後,孩子的內心就會變成一個風雨飄搖的孤島。

尊重孩子的感受

年初的時候,北大畢業生、留美博士王猛寫了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其實概括起來,就是他在感到孤單挫敗的時候,一再地向父母「求救」,可是,父母視而不見。

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遭到同學、親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甚至不以為然。」

上高中時,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

王猛爸媽看到他萬字長文時說,反反覆復還是那些事,其實,那些都不是啥事兒,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

成因可能是複雜的,但是有一點不容忽略。那就是這件事嚴不嚴重,可能不是靠外在評估,而是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不同,孩子在意了,那就是大事兒。視而不見,就會在孩子心裡淤積,積重難返的遺憾,太過沉重了。

黃聖依的兒子安迪曾被問道,沒有爸爸媽媽陪伴,你會孤單嗎?

安迪說:不孤單,我習慣了。

這個樣子,讓人憐惜得心痛。

其實,比這更可憐的是,人在咫尺,心在天涯。

父母最高級的愛,就是「孩子,你在我的心裡,也在我的眼裡。」

請你陪著孩子的時候

全身心都關注著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你喜歡哪種口味的粽子,就是什麼樣的人,感覺好准
女兒是小棉襖,那兒子是什麼?這個比喻太扎心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