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

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

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這話我是聽楊福家說的。

楊福家(1936.6.11~)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曾任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2001年起連任多屆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兼寧波諾丁漢大學(2004年創建)校長,成為出任英國著名院校校長的第一位在籍中國人。

1楊福家教授

2002年9月16日,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所作的講演提到反物質時說:

反物質的存在,是由狄拉克在理論上推導出的,他在19331212獲得了諾貝爾獎。他注意到,相對論的公式和量子電動力學的公式,質量都是乘平方的,也就是說等於m×m,也等於(m)×(m),狄拉克問-m是什麼意思,從這兒就推導反物質的理論。這也表示拿諾貝爾獎是很容易的。

丁肇中教授說的輕鬆,但還是看得出狄拉克的創造性思維不是一般的牛,狄拉克問「-m是什麼意思?」這簡直就是天問!驚的我掉了一地的雞皮疙瘩,你想啊,好比我們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出質量m有正、負兩個值,毫無疑問,正常的我們果斷把負值去掉,狄拉克太不正常啦!

實際上狄拉克絕不是一般的人,在量子力學大師名錄上,個人覺得僅次於玻爾和海森堡,國內狄拉克的有些粉絲甚至認為對物理學貢獻狄拉克超過愛因斯坦,估計跟狄拉克有超強的數學能力有關,楊振寧教授毫不掩飾對他的讚譽:「性靈出萬家,風骨超常倫。」

圖2物理學大師狄拉克(英國)

3 1935年7月16日,中國物理學會歡迎狄拉克

(前排左三起:吳有訓,狄拉克,李書華,熊慶來,嚴濟慈等,看看那時的大師與大樓)

說到量子力學大師玻爾和海森堡,我又想到量子力學史上另一個著名的「天問」:1922年,德國科學家為了慶祝玻爾獲得諾貝爾獎,特地舉行「玻爾節」,邀請玻爾演講。在聽眾中有一位21歲的大二學生海森堡,海森堡有備而來:

「您(玻爾)說核外電子要麼在這個狀態,要麼在那個狀態,中間狀態是沒有的。可相對論說速度是有限的,最大的速度是光速,電子從這個狀態跳到那個狀態,不管距離多麼短,一定是需要時間的。那麼在這段時間內電子處於什麼狀態啊?

4量子力學大師海森堡(德國)

玻爾一聽就知道打中了要害,玻爾的理論有很多缺陷,玻爾回答不了,回答不了就向年輕人請教,會後,玻爾邀請海森堡去散步,多年後海森堡回憶,那次散步是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散步。他大學畢業後就到玻爾所去工作,夜以繼日的奮鬥終於提出了量子力學中著名的不確定關係,也是波粒二相性的理論基礎。海森堡在10年後(1932年)獲諾貝爾獎,時年僅31歲。

由此可見一個老師面對學生的質疑採取鼓勵或肯定而不是和稀泥或打壓的態度是何等重要!

5 1933年的狄拉克(左)與海森堡(右)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能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顯然是「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最好的註解!

正因為愛因斯坦質疑牛頓的力學體系,所以才有了偉大的相對論,正因為玻爾質疑「有因必有果」的經典物理學體系,所以才有了「有因未必有果」的量子力學體系,每一個重大科學理論的誕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伴隨著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質疑,甚至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可以說,沒有觀點的碰撞,難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曾經有人問玻爾:「你是怎麼把那麼多有才華的青年人團結在身邊的?」他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年青人面前承認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怕承認自己是傻瓜。」,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哥本哈根精神」——一種獨特的、濃厚的、平等自由地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學術氣氛,這樣的學術氣氛催化了質疑,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從科學成就上,玻爾或稍稍遜色於愛因斯坦,但從導師的成就來看,玻爾則遠勝愛因斯坦。(有人統計,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的近千名現代物理學家曾經或長或短地在玻爾理論物理研究所里工作過,其中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

6 1962年在根本哈根的玻爾(左)、海森堡(中)與泡利(右)

沒有質疑,科學精神無從談起,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有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不會成為先進的文化,只有先進的文化才有自信。

所以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教育層面上,一所好的學校,一個好的老師,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氫劍 的精彩文章:

TAG:氫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