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在出國前幫助孩子?

如何在出國前幫助孩子?

葉壯老師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北京陽光易德特聘專家,擅長留學生心理研究。

中國心理學會、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Social Psychology Network(SPN)會員。獲愛丁堡大學兒童與青少年臨床心理學認證,「知乎」榮譽會員,心理學領域優質回答者。對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職業心理健康有深入研究,曾服務過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

一個人認為自己有價值,有能力被他人需要,自己的所作所為對他人可以產生影響力,自己可以主導自己的生活走向,這種感受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如果一個孩子做事特別磨蹭,這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現,因為他一直在用拖延的形式來表達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很害羞,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搞不定,這是自我效能感缺失,因為他對自我的能力還是不夠認可。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事物表現得很膽怯,甚至自卑,這也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現,因為他認為外界太危險,弱小的自己不足以處理這種問題。

出國是一個新異的刺激,會產生很多潛在的意想不到的困境。

當孩子真的出國後,你會發現之前在國內做的準備工作很多都是沒用的,唯一有用的東西就是讓孩子帶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處理問題,見招拆招。

如何獲得自我效能感

哈佛大學心理系的終身教授Ellen,她曾針對自我效能感進行了實證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選擇感、認同感、支持感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並且指導我們家長日常跟孩子的交互行為。

選擇感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什麼選擇感,小到吃飯穿衣,大到擇校交友,可能上美高也不全是孩子的決定,而是家人覺得這樣對孩子更好,這些都是對選擇感的剝奪。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如果父母一天到晚絮叨、催促孩子,會導致他們產生怎樣的感受呢?

他們一定會有一種強烈的被侵犯的感覺,「就算你讓我做的事情是對的,是必須的,但是你的逼迫讓我不爽,我也不能讓你爽」。

既讓家長不爽,又要把要求的事情辦完,孩子會怎麼做?

他可能就會變得磨磨蹭蹭,而磨蹭的本質不在於懶,在於他和家長的對抗。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明明是親子關係,但是很多隻要一見面就變成對抗關係,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說什麼都可以抬杠,抬個兩三句就開始發脾氣。

當然這也很正常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一個發展目標就是尋找到良好的自我。

可家長不這麼想,家長一直都認為孩子是一個沒長大的乖寶寶,所以自然而然不太容易改變與孩子的交流和應對方式。

說句實話,中國絕大多數的家長成長速度都沒有趕上孩子成長的節奏。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讓你放棄對孩子的管理和約束,而是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給他一些可選項,比如告訴孩子有A和B兩種解決方案,可以選他喜歡。

慢慢地再變成ABC和ABCDE,直到你給他一個問題甚至不用出選項他就能把這件事情解決。

用這種出讓主場優勢的方式讓孩子慢慢變得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體會到主場優勢,結果會有兩個:

一是這個孩子會突然變得非常強調獨立,敢用一切方法來跟父母作對。

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叛逆,但我很不喜歡這個詞,這只是家長的叫法,實際上這是孩子對獨立的呼喚。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破罐子破摔,既然父母一直以來都已經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決定,那麼他就習慣了這種被支配的生活。

這就會養成一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任何事物也沒有熱情的公主少爺、宅男宅女。

認同感

素質教育裡面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賞識和鼓勵孩子。但說實話,中國從家長到老師,大概也沒幾個人知道賞識教育理念中認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們先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大家能不能區分開,什麼叫鼓勵?什麼叫表揚?什麼叫認同?

孩子最近有個純英文的演講比賽,你跟孩子說,「寶貝你可以的,你的英語水平一點都不差,你再選一個自己擅長的話題是肯定能搞定的,媽媽相信你!」這種還沒辦成的事,你告訴孩子他可以,這是鼓勵。

孩子的演講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你跟孩子說,「我就知道,你真棒,做得太好了,不愧是媽媽的好兒子!」這是表揚。

孩子取得好成績,如果家長說的是,「你看,努力了就會有成績,而且你本來就有很強的文化優勢,當然我覺得你的表述能力也特彆強,這也是你身上特別大的優點。」發現沒有?這短短的一句話,已經提到了孩子的三個優點。

將認同和表揚對比,我們會發現,表揚是對良好行為的複述,而認同是對良好行為動因的復盤,你不直接表述他的行為,你要給他分析有這樣成就的機制和能力,這種復盤就是認同。

研究表明,表揚的效果其實遠沒有家長想像的那樣好,認同感才會對孩子產生更多的積極正面的影響。

支持感

有些家庭存在一種非常奇特的文化,就是破釜沉舟,覺得什麼事都是逼出來的,這就會造成給孩子的支持感不夠。

孩子一無所有沒有支持,不一定能促進他知恥而後勇,觸底反彈,反而更有可能會讓孩子破罐子破摔。

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支持感不一定是即時實質的支持。

比如你們要跟孩子說明家裡有哪些資源,家裡能提供什麼幫助,雖然現在不一定會做,但是要讓孩子知道,只要出去好好混,家裡是有底子的。

所以我建議各位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請務必注意培養他的自我效能感,注意特別重要的這三點:選擇感,認同感與支持感,它們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在出國後更好的應對突如其來的問題。

心理學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給大家的第一個建議是,在孩子出國之前給他拓寬情感譜系。

情感譜系指的是一個人體驗到情感的多樣化程度,現在的孩子情感的多樣化程度很窄,可能他生命中最高興的事就是父母給他買了蘋果手機,生命中最不高興的事就是他想要蘋果手機而父母不給買。

我曾經跟一位特別著名的心理學家、義大利分析心理學會的前主席Luigi Zoja(魯格肇嘉)聊過。

他說,「你什麼時候見過義大利人因為失戀自殺?幾乎沒有,為什麼?

因為我們義大利每個家族的小孩從三四歲就在家庭聚會裡面聽自己的大哥二哥三哥聊失戀的事,等到他自己失戀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失戀這件事特別正常,完全不值得為之而死。」

同理,我們需要更多地讓孩子去培養對於事物的體驗,高興有多高興?難受有多難受?有沒有比之前體驗過的高興更高興的事兒?有沒有比之前體驗過的難受更難受的事兒?

人的情感譜系一寬,應對挫折、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不至於顯得玻璃心。

第二個建議就是,把培養向陪伴轉化。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是培養,因為這時候孩子啥也不會,但現在孩子已經十幾歲了,可能馬上就要去上美高了,你更應該從培養向著陪伴來加以轉化。

我們現在給孩子指手畫腳太多,培養的屬性太重,然而十幾歲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會。

他需要自己的主場優勢,如果你一直像老媽子一樣告訴他們這個該怎麼做那個該怎麼做,其實未必能夠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反而只會讓孩子覺得煩悶。

第三個建議是,給心理能力一席之地。

孩子出國不是一個光帶彈藥就行了的過程,因為除了彈藥儲備之外,還有戰術水平和身心素質。

只有做好這方面的實力儲備,全方面發展,孩子出國以後才能更好地迎接自己的獨立生活。

所以針對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華英教育連和我們心理專家專門開設了一個心理輔導項目。

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呢?

其實是因為在我們長期的留學教育服務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庭在出國前後,多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和親子關係上的問題。

首先這個東西都很正常,因為出國對你們家庭來說是個大事,只要是大事,就會有相關的問題產生。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會有一些焦慮、溝通不順暢、理解上的問題等等。

孩子出國以後,可能還會遇到一些社交上、學業上、事業上或者感情上的壓力等等這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困擾,那麼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成長和求學的不利因素。

那麼學生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又該怎樣有效的幫助孩子呢?

其實我們有一系列的專家來給各位提供幫助和指導。

我們有眾多心理學領域相關的專家,通過一個叫「微心理」的APP,以及和資深留學顧問的一對一諮詢服務,可以給我們的美高生的家庭提供一年免費的心理輔導。

那麼這一年免費的心理輔導項目,是在您購買了美國適應課程後就可以享有的。

包含的服務內容包括心理測評、人工風險篩查、10次30分鐘的華英教育留學顧問團隊的諮詢輔導,還有專業的心理醫生預約的服務等等。

通過跟留學相關的心理專家和資深留學顧問的一對一的諮詢指導,我們項目組其實也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預見性地建設好健康的留學心理素質,從專業的角度來解決大家當下和未來孩子在美高會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如果你這個項目感興趣,或者你還想跟我或者我們的心理老師進一步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敏敏 的精彩文章:

TAG:曾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