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方游牧民族演變和遷徙歷程

北方游牧民族演變和遷徙歷程

一部中國史,就是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的紛爭史。我們熟悉中原王朝的歷史脈絡,但往往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名字和歷史感到困惑,如何理清游牧民族的歷史脈絡呢?

本文不打算糾結各游牧民族的血統和淵源,只想以中原王朝為基礎梳理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脈絡。

匈奴和東胡

匈奴和東胡是北方游牧民族最主要的兩支,在商周時期便已存在,其中匈奴位於今蒙古高原,東胡位於今東北地區。

匈奴,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

東胡,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初年,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辭海中這樣描述東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

秦二世元年,匈奴單于王庭發生宮變,匈奴第一代大單于被其子冒頓萬箭穿心而亡,冒頓繼位為匈奴第二代大單于。而此時的東胡見匈奴新王繼位,根基未穩,三番五次羞辱匈奴,匈奴的冒頓大單于隱忍數年後待東胡放鬆警惕時一舉殲滅了東胡王庭。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因此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作為勝利者的匈奴,而很少提到東胡。

西漢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國力積累,漢帝國強大起來。匈奴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持續打擊下,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內附於漢。東漢時期,公元91年,竇憲在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從此西遁。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竇憲的「燕然勒功」成了我國歷代名將的最高榮譽的代稱。

匈奴西遷後,烏桓和鮮卑強大起來,佔據了匈奴故地。三國時期,公元207年,曹操北滅烏桓,從此蒙古高原成為鮮卑的天下。

鮮卑和柔然

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和南匈奴、氐、羌、羯一起進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北朝時期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一統北方,而北方草原被柔然佔據。

鮮卑,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關於鮮卑民族起源的說法有很多種,最為能接受的是山戎說和東胡說。山戎說:《史記集解》引東漢服虔云:「山戎、北狄,蓋今鮮卑。」東胡說:「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西漢初期,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鮮卑退保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此前,鮮卑由於在烏桓北方,一直沒有同中原王朝產生聯繫 。直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境,鮮卑才開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髮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游牧於上谷以西,雲中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長川。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

248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從而拓跋鮮卑建立了第一個統治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

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計謀,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並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北魏後期柔然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魏書·蠕蠕傳》中記載:「蠕蠕(即柔然),東胡之苗裔也」。

柔然建立於公元402年,幾乎與南北朝相始終,公元555年被阿爾泰山南麓崛起的突厥所滅。

突厥和回紇(回鶻)

突厥唐朝史學家李延壽編著的《北史》卷99:「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穴中,臣於蠕蠕。」

本是柔然的附屬,後來崛起滅柔然後,一統蒙古草原。隋朝時期,公元583年,突厥因隋帝國的分化離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唐朝時期,公元630年,唐李靖滅東突厥,公元657年,唐蘇定方滅西突厥。公元680年,內附的東突厥北返蒙古高原復國,並於682年建立後突厥汗國。公元745年,唐與回紇聯手滅掉後突厥,此後回紇佔據突厥故地。

突厥一部分併入回鶻,一部分併入唐朝,還有一部分西遷,而此後的西亞的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都有突厥的影子。

回紇,788年改稱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鶻的全盛時期為八至九世紀。回鶻以外蒙古鄂爾渾河(Orkhon)河畔為核心,勢力進入天山地區和中亞。回鶻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北朝後期開始處於突厥汗國統治之下,東突厥汗國瓦解以後回紇取得獨立,和鐵勒其他部落一起隸屬於唐。

743年在唐朝的幫助下,回鶻滅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788年回紇改名回鶻,848年黠戛斯滅回鶻汗國。其後漠北地區回鶻部落分為四部,一為烏介可汗為首的南下部分,從河套南下,由於侵擾唐朝邊疆被滅,部眾多數融入華北漢人;二為於宋、遼、金時代勢力強大之甘州回鶻與沙洲回鶻;三為西州回鶻(居高昌之地,即吐魯番),虔信摩尼教與佛教;而最為強大的一支西遷至七河流域,和當地天山的回鶻以及葛邏祿等鐵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亞的喀喇汗王朝。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的維吾爾族。

契丹與女真

契丹,對於契丹的起源有個傳說,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複雜的狀態。

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 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 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後改稱遼。從遼朝開始,北方草原的政權再不同於以往的游牧民族,逐漸成為游牧和農耕相結合的民族。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從東北直至西域地區,在唐朝滅亡後成了中國在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的代表。

公元1125年,契丹被崛起的女真族所滅。雖然,契丹民族建立的遼王朝被女真民族所滅,但是契丹文員對華夏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la,Cathay),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

女真,《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里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元朝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蒙古語中稱女真為阿勒壇,謂金帝阿勒壇汗,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

11世紀向契丹稱臣。遼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完顏綏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其子完顏石魯作酋長後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石魯之子完顏烏古乃又合併了許多部落。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朝。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設斡朵里、胡里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和水達達。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明朝中後期中原人稱之為韃靼、韃虜、北虜等,其軍隊被稱為虜兵。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

蒙古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

蒙古的起源說分為兩種說法,一是額爾古涅昆起源說,另一種是蒼狼白鹿起源說。

十四世紀用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記載了一個蒙古族的古老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戰敗,遭到殘酷的屠殺,只活下來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他們逃到了一個地方,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叫做「額爾古涅昆」——「險峻的山坡」。他們在這裡生息繁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里的「額爾古涅」,就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裡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蒙古秘史》中記載,孛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在斡難河源生下一名男嬰,叫巴圖察干,而巴圖察乾的第25代世孫就是統治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

12世紀時,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的子孫繁衍生息,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斡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部地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佔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邊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如鄂溫克族。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徵調各地,因此,蒙古人分布散遍世界各地。

微信號:YJGE2018

歡迎訂閱伊吉古爾

游牧美學系列白酒,

致力於呼倫貝爾地區純釀酒服務及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伊吉古爾 的精彩文章:

TAG:伊吉古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