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二圩的燈火

十二圩的燈火

十二圩在過去乃是食鹽之都,兩淮的食鹽經此地銷往湘、鄂、皖、贛。年儲存食鹽量達十億斤,十二圩沿江十里,帆檣林列,勞工商賈雲集,街市一片繁榮之景,為利渉大川之重鎮。

這一龐大的鹽運基地必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拖家帶口來此地謀生,鼎盛之時,彈丸之地的十二圩有近十五萬人在此安家立業,他們背井離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從而來到了淘金者的夢工廠十二圩,故鄉再也回不去了,只把他鄉作故鄉。他們把自己家鄉的一切也一併帶到了十二圩,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風俗、建築、人文、生活用具,生活習慣、飲食.....

.小平從過去十二圩破舊的瓦礫堆里尋找到的各種燈具中最能看出十二圩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無邊的黑夜裡,人們最期盼的是什麼?當然是燈火,哪怕是星星之火,夜行的人就好像看到了滿世界的光明。他們的故鄉在哪裡?就在他們從老家帶出來的燈里。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古人把「鐙」稱為燈,應是字義的通假。當時人們是用豆熬制的油作為燃料,將豆油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我們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由豆演變過來的,《爾雅.釋器》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對照文字解釋為:三種祭祀用的禮器,木製的叫「豆」,竹子做的叫「籩」,陶土製的叫「燈」,所以燈也叫豆。我的家鄉十二圩稱「打瞌睡」叫「點豆子」是與燈有一定關聯的,意思是說打瞌睡了,天晚要掌燈了。

我是一個幸運兒,出生在一個在世界地圖上都能找到的小鎮,對岸見南山,背倚運河灣,十二圩總是藍天一片,以前來謀生的人都變成了十二圩人,他們舉著故鄉的燈火融入進了家家小院、戶戶桃花的美麗十二圩,飄出的花香夾雜著好聞的煤油味瀰漫了整個小鎮的上空。

這裡沒有鄉愁的烏雲,只有淳樸的鄉風,沒有他鄉的繁瑣,只有一盞盞故鄉的燈火。

這裡只有魚蝦嬉戲的池塘,只有晃來晃去的燈火,土裡土氣,但有見識。

十二圩的故鄉是一個多元融合的故鄉,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蛻變,終於有一天以前的外鄉人化繭成蝶,飛到遙遠的十二圩,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漸漸地,家鄉在眼裡越來越模糊,心裡卻越來越清晰,家鄉便成了故鄉,他鄉也變成了故鄉。

十二圩的燈火是一種輕輕地愁,更是一種享受,看油燈上方的火苗,可以讓心靈漂泊的人找到人生,找到航向,找到故鄉的燈火。

故鄉,對於已經老去和將來要老去的遊子無疑是一盞最燦爛的油燈,不僅照亮了鄉愁的歸路,更照亮了遊子們的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平說十二圩 的精彩文章:

TAG:小平說十二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