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習不再與痛苦劃等號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習不再與痛苦劃等號

從小到大,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有無興趣,結果是大相徑庭的。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之為樂的人。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樂之者」都是最高的境界,快樂且享受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讓過程充滿樂趣,也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知、好、樂是三種境界,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

最初,人們都只是為了知而知,為了學而學,正如中國的應試教育,在大學之前,大家基本上都處在一個「知之」的境界。為了不斷提升自身學歷、不斷深造而學習,所以大家在大學之前覺得學習苦,學習累,完全是機械地學習,全無樂趣可言。

「好之者」是下一個境界,此時,在經過基礎學習後,發現了自己了解的局限與不足,對待未知領域的事物,已經產生了興趣,開始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願意主動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樂之者」是最終的境界,對他們而言,不斷的探索與了解是一種享受。樂學之人,不僅會自己樂學,更會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染身邊的人。

古哲學家伊壁鳩魯講過:「生命中有三種慾望:一種是自然而必要的;一種是自然而不要的;還有一種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對不必要的慾望不要屈服,對自然的慾望要追求,這就是快樂的秘密。」

將儒學理念與之對應,知之者的慾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好之者的慾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樂之者的慾望是自然而必要的。

在「樂之者」的世界裡,他們的慾望符合自然之道,人與事物達成和諧一致,這樣就能達到順心如意的境界。真心地樂於做一件事,去享受其中的樂趣,成功必然會眷顧

樂之者享受過程,不會感到煎熬,目標自然而然地順利達成(資料圖 圖源網路)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牛頓的懷錶與雞蛋的故事。有一次,牛頓在實驗室里聚精會神地做實驗,他的助手便拿了幾個雞蛋,送到實驗室去,讓牛頓煮了吃,牛頓應了一聲,又埋頭做實驗。

過了很長的時間,牛頓想起還沒吃午餐,他把雞蛋放在鍋里,又開始做起實驗來。實驗結束後,他打開鍋蓋一看,只有一個懷錶,抬頭一看,發現雞蛋還在桌子上。

原來牛頓太過專心做實驗,結果把懷錶當成雞蛋來煮。牛頓就是「樂之者」。對他而言,實驗不是枯燥的數據,而是有趣的未知世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是他生活的動力,就是自然而必要的慾望,也正是在享受探索的過程中,他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青史留名。

興趣雖然是最好的老師,但單憑愛好卻仍然無法走得更遠,真正的奧秘在於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收穫快樂。

我們要學會享受學習的過程,以之為樂,變被動為主動,以一個空無的狀態去享受,成為一個真正的樂之者,走向更充實快樂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荀子》:這樣做 讓你通達一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