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剝離了張國榮的元素,今天有幾人會喜歡《阿飛正傳》?

剝離了張國榮的元素,今天有幾人會喜歡《阿飛正傳》?

文/李金甫

王家衛的《阿飛正傳》重映了,上映首日,一百多萬票房進賬,已經算是不錯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沖著電影本身去看的,還有多少是為張國榮而看的。總之,這部電影因為張國榮的死去而有了墓碑甚至墓志銘的效果。

對那些張國榮的信徒來說,看《阿飛正傳》更有給張國榮掃墓的感覺。《阿飛正傳》中的整體氣質簡直是為張國榮量身打造的:隱喻、陰雨,時而嘈雜,時而混亂;沒有信仰,沒有期盼,無力的愛與無所謂的恨,擰巴的精神與擰巴的生活。

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是極為典型的90年代電影,它生於90年代,也死在了90年代。很多人都認為,當年看《阿飛正傳》根本就看不懂,不知道王家衛在講什麼。王家衛使用的是後現代的藝術,他不是在構建故事,而是在解構故事。

在王家衛的努力下,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的片段。王家衛是在後殖民時代香港話語解體的過程中,試圖通過記憶的「膠水」,把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編織起來,組成一個網狀的故事鏈,讓有同理感的人,從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落點。

很難用某種類型去定義王家衛的電影,他的電影混雜著各種類型與手法,最終形成了王家衛式的電影。可以稱之為狀態電影,也可以稱之為後現代電影。總之,這是極為個體化、個性化,同時又雜糅了商業元素的電影。

王家衛對香港類型電影的仿製與改裝,其創作呈現出類型混雜的一般局面。它使經典的香港電影類型面臨消解和重構的命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香港類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所以說,王家衛有明顯的「時代性」。

脫離了他的90年代,王家衛講故事的能力極為退化。很多人反映,《一代宗師》是王家衛的轉型之作。然而,《一代宗師》所探討的命題,根本就沒有脫離王家衛的作品主線,只不過在剪輯包裝的時候,王家衛加入了更多商業化的元素,使電影多賣點錢而已。如果看過三小時導演版的《一代宗師》,很多觀眾會極為崩潰地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王家衛。

《阿飛正傳》離開了它賴以存在的90年代,無論藝術性與觀賞性都大打折扣。同時,離開了張國榮,《阿飛正傳》更會失去存在感與震撼效果,也不會被人如此多情地懷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十立鋪 的精彩文章:

馮鞏的《幸福馬上來》被主流媒體點贊,為何豆瓣只有3.6分?
《九門提督》票房僅兩千元,網院同發真是一招臭棋

TAG:三十立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