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懂中國文化,還需從漢字開始

讀懂中國文化,還需從漢字開始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於語言學,抒情敘事屬於文學,它們處於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面。但在古時候,文字學和文學並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文字說的;「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也是以文字相區分。

到了20世紀,由於模仿西方的學科體系劃分,我們將語文分成語言學與文學兩大學科,且越分越遠、越分越細。分的結果是二者相互邊緣化。事實上,漢人的思維凝聚於漢字的結構里,漢文學特有的魅力來自於神秘的漢字。若不將文字學和文學撮合在一起,很多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由此,不少有識之士主張,應該把兩個學科的東西重新撮合在一起。不僅要湊到一起,而且要通過撮合,探討一些難解問題的奧秘。

「花」常比喻美麗女性

「鳥」有傳遞家書之意

關鍵字往往是文學作品的文眼、詩眼。因讀不懂而離題萬里的例子,古往今來還是比較多的。

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常解釋為杜甫因國家破敗而悲傷,他眼中的自然之物也相應「驚心」和「濺淚」。其實,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這樣的解讀和前兩句掛不上鉤,尤其是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它說的是,國家破敗了,但山河依舊(壯麗),不因人世間政治的變動而改變本來面貌,意指「天地無情」。若理解為花和鳥因國破而「濺淚」和「驚心」,豈不是與第一句的意思恰恰相反?

再來看第二句「城春草木深」,通常的解釋是因江山易主,長安城的春天荒草萋萋,一派破敗荒涼景象,即所謂「草木深,明無人矣」。草深是說草長得很高,很旺盛;木深是說樹葉茂盛如蓋。草長得高可理解為荒涼,但與下面兩句連起來,就存在語意不通的問題了。下面兩句中,又是花又是鳥,而且是「草」中花、「木」中鳥,儼然一幅花開鳥鳴的春天畫面,何來荒涼?所以,這一句的意思應該是,長安城的春天依然樹木花草繁盛,不因城池易主而改變春天鮮活的生機。

往深層次看,對「花」「鳥」二字或者說兩個意象的把握,是理解《春望》的重中之重。「花」在古詩中經常出現,通常比喻美麗的女性。李白《清平調三章》中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是說看到牡丹花,就想起楊貴妃的美麗容顏。而形容風流的男性,常說「眠花卧柳」「拈花惹草」。

就「感時花濺淚」而言,說的其實是杜甫看到春天的花,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她們現在安好否?有無饑渴病痛?想之念之,不由得潸然淚下。當時,長安城被叛軍攻破,杜甫為到靈武尋肅宗謀一官半職,不得不拋妻棄女,將她們安置在他處村。在這個烽煙四起、兵荒馬亂的年代,妻女的生死安危怎不令人牽腸掛肚呢?

接下來的念想很自然的就是,何時才能與妻女團聚?何時得見肅宗?何時謀得官職?何時戰火平息?可這些哪是杜甫能預料到的,念之愁腸欲斷、百無聊賴,惟搔首而已!於是,詩人以「白首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來收尾。

這些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並不一定說到根子上。究其本源,還得尋到漢字身上。漢字不同於許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表意的,而且是借象表意。借象和表意是漢字的兩大基本屬性。現在見到的早期漢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圖像和圖像化符號組合而成的。更早的文字當數陶文和岩文,精確點說是陶畫文和岩畫文。可見,漢字最早起源於圖畫。

文字來源於網路

編輯丨宣傳部 劉迪

責編丨宣傳部 李昊洋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工大軟體學生會 的精彩文章:

TAG:遼寧工大軟體學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