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鑼鼓巷 衚衕文化的活化石

南鑼鼓巷 衚衕文化的活化石

東城區的南鑼鼓巷地區,是京城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與元大都同期建成。南鑼鼓巷地區指鼓樓、地安門、寬街、交道口四個標誌地之間的長方形區域,南鑼鼓巷是一條南北通道,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地安門東大街。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京城全圖》時才改稱南鑼鼓巷。近年來,南鑼鼓巷聲名漸起,成為老北京文化的新地標。

南鑼鼓巷的主要衚衕

南鑼鼓巷的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衚衕(指主要的衚衕,小衚衕、死胡同沒有計入)對稱排列,又稱蜈蚣街、魚骨街。從南向北,南鑼鼓巷的西面依次為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衚衕、前鼓樓苑衚衕,其中前鼓樓苑衚衕和黑芝麻衚衕沒有通到地安門外大街,中間隔了後鼓樓苑衚衕、南下窪子衚衕和方磚廠衚衕。東邊的八條衚衕相對整齊一些,從南到北依次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衚衕、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菊兒衚衕北面,有小菊兒衚衕、壽比衚衕,這兩條衚衕不是東西走向。

游南鑼鼓巷游什麼?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很多人也都會說:小資啊、美食啊、小吃啊、逛店啊。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勸你不要來南鑼了,因為你說的這些都是南鑼的偽文化(參見我的另一篇公號文章:「南鑼鼓巷的偽文化。」)。

游南鑼,最主要的是體會老北京城的四合院文化。以下圖片除幾處王府大門攝自什剎海地區,其餘均在南鑼鼓巷拍攝。以下文字來自衚衕介紹、網路信息搜索、作者感悟等,如有版權均屬於原作者,如轉載請註明出處。

四合院的形制

游南鑼就不能不說說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迹,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老北京的四合院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以清代300年經營為主。四合院按照縱深分為一進到多進的院子。

四合院示意圖(圖片來自百度搜索)

一進的四合院最小,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倒座房一般為男僕居住,還有廚房、廁所等。廁所一般在西南或東北方位,所以稱為上廁所。廚房位於東南方位,所以稱為下廚房。院子中間的空地一般種植花果樹木、養金魚,以供觀賞、納涼。

兩進的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作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或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耳房、抄手游廊組成,有的二進四合院在正房後面還建有後照房。當然,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茅盾故居,沒有用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照房。

通常兩進的院子,第二進院門為木雕門,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里院兒,就在垂花門或月亮門的後邊,立一個木製的影壁。里院兒通常是方磚漫地,雨過之後不存水。院子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涼棚,在院子里乘涼。老北京人常說的:「涼棚、魚缸、石榴樹、胖丫頭」,就是四合院夏天的典型場景。

正房三間帶耳房、迴廊

第二進院子的垂花門,影壁已缺失

典型的內院

四合院的大門

四合院的大門是宅院的門臉,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牆門等幾種不同的形制。

王府大門顧名思義是用於王府,規模最高。其大小通常為:親王府大門五間,可開啟中間三間,屋頂可用綠色琉璃瓦件,在屋脊上可安裝吻獸,大門上有門釘,親王府大門的門釘為九行、七列共63顆門釘。恭親王府和醇親王府的大門都是王府大門的建制,只不過恭親王府大門是後修的,沒有嚴格按照形制重建,連門釘都省略了。醇親王府大門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制規格,正門7行7列49顆門釘,旁門7行5列35顆門釘。

恭王府的王府大門(新建)

醇親王府的大門

郡王府大門為三間,只有中間一間開啟,門釘也變成九行、五列共45顆門釘。王府的大門一般設於院落中央。

慶王府的大門,仿郡王府形制,門釘已缺失

廣亮大門又稱廣梁大門,是四合院宅門的一種,屬於屋宇式大門,在等級上僅次於王府大門,高於金柱大門,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採用的宅門形式。廣亮大門的重要特點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製抱框,框內安朱漆大門;門前有半間房的空間,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稱「廣梁大門」。門扉位於中柱的位置,將門廡均分為二。四個門簪上掛匾,前檐柱上檐檁枋板下裝有雀替,後檐柱上裝有倒掛楣子。高級的宅門建築可以露梁、露檁、露柱。雀替以及附著其上的三幅雲既有裝飾功用,又是代表主人官品的象徵。

攝政王府的馬號大門,仿廣亮大門形制

典型的廣亮大門

金柱大門在等級上低於廣亮大門,高於蠻子門、如意門,為官宦人家採用。屬於北京四合院宅門中的一種。金柱大門在規模上比廣亮大門要小,門也窄,有的只有半開間。其他方面如大門的構造、屋頂、雕飾等,均與廣亮大門同,門的位置更靠前。

金柱大門

蠻子門和如意門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規模上都比較小。蠻子門的門更為靠前,設於檐柱位置,相傳是由於當時南方的商人多居住於此而得名。如意門比蠻子門再低一級,如意門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牆,門很小,門額上經常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圖形。

如意門

隨牆門:或稱牆桓式門,是最簡單、最常見的大門,通常是直接在牆上用磚砌築一個入口門洞,安裝門扇,沒有內部空間,稱為門樓。

隨牆門

穿堂門一般指兩條衚衕之間的通道,有敞開式的,居民隨意通過。有封閉式的,兩頭設院門,院門形制一般用如意門。

穿堂門

門墩是指門枕石位於門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的內部有一石窩用於插入門樞。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箱形,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組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出現在門墩上的雕刻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重要的資料,也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

在門旁通常還有上馬石和拴馬樁等,有的還有泰山石敢當。

上馬石

門墩兒

影壁

影壁是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主要是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入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

四合院常見的影壁有三種,第一種位於大門內側,呈一字形叫作一字影壁。一字影壁有獨立於廂房山牆或隔牆之間的,稱為獨立影壁,如果在廂房的山牆上直接砌出小牆帽並做出影壁形狀,使影壁與山牆連為一體,則稱為座山影壁。

內獨立影壁

內座山影壁

第二種是位於大門外面的影壁,這種影壁座落在衚衕對面,正對宅門,一般有兩種形狀,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冖」形的,稱雁翅影壁。這兩種影壁或單獨立於對面宅院牆壁之外,或倚砌於對面宅院牆壁,主要用於遮擋對面房屋和不甚整齊的房角檐頭,使經大門外出的人有整齊美觀愉悅的感受。

外一字影壁

雁翅影壁

第三種影壁位於大門的東西兩側,與大門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夾角,平面呈八字形,稱作「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這種反八字影壁時,大門要向里退進2~4米,在門前形成一個小空間,可作為進出大門的緩衝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襯下,宅門顯得更加深邃、開闊、富麗。

撇山影壁

說完了四合院,我們現在走進南鑼鼓巷,去實地看看深宅大院和市井生活,看一看800年歷史的變遷。

炒豆衚衕

炒豆衚衕最大的宅院就是僧王府,僧格林沁王府位於炒豆衚衕77號,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衚衕,後門在板廠衚衕,縱跨兩個衚衕。全府佔了幾乎炒豆衚衕一條街,規模相當可觀,現在公布的只是原王府的一部分。民國後,王府被親王的後代逐漸拍賣,被分成了許多院落。炒豆衚衕71號至77號(單號),板廠衚衕30號至34號(雙號),都是原僧王府的範圍。我們小時候還能從王府穿行,從板廠衚衕進去,曲里拐彎地,從炒豆衚衕鑽出來,中間經過一家有位老太太,每次經過都很和藹地看著我,沒有絲毫的不樂意。

炒豆衚衕介紹

僧王府介紹

門墩兒

王府門前裝飾,作用不詳

僧格林沁祠堂又稱顯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儀門,享殿及配殿構成二進四合院式建築。祠堂在衚衕東口,開門在地安門東大街,原為寬街小學,現在已封閉。

僧格林沁祠堂介紹

福祥衚衕

明朝稱福祥寺街,因衚衕內有福祥寺而得名。福祥衚衕西邊接東不壓橋衚衕,不長,兩側都是民宅,沒有留下多少名人足跡。

東不壓橋衚衕

東不壓橋的橋,明朝稱布糧橋,橋在衚衕東南端。據傳此地曾為交易布匹、糧食的集市,故衚衕以橋得名。舊時什剎海之水經此橋流入皇城內玉河。據說之所以叫東不壓橋,與皇城及北海後門的西壓橋有關。西壓橋那裡的皇城城牆從橋上而過,故曰「壓」。東不壓橋衚衕,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馬尾衚衕。詹天佑故居在這個衚衕,現已無存,23號是北平地下黨的聯絡地點。

東不壓橋衚衕介紹

蓑衣衚衕

蓑衣衚衕在明朝稱裟衣寺衚衕,因衚衕內有裟衣寺而得名,清改今名,當時由雨兒衚衕派生而來。蓑衣衚衕是一個L型的衚衕,東側開口在南鑼鼓巷,西側向南拐彎開口在福祥衚衕。

蓑衣衚衕介紹

板廠衚衕

板廠衚衕明代稱板腸衚衕,東側有交道口派出所,西側主要是僧王府的建築,有穿堂門、穿堂衚衕,四合院大多規整。僧王府的一部分改建為「侶松園賓館」,像這樣幽靜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賓館,在北京也是不多見的。對面的11號裡面有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一進四合院,有金柱大門、垂花門、後照房等。

板廠衚衕介紹

院門式穿堂門

金柱大門的門額

垂花門

東棉花衚衕

東棉花衚衕以中央戲劇學院最惹眼,此處原是段祺瑞執政府時期的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的舊宅。靳雲鵬買下這裡後,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幾座西式樓房。上世紀60年代仍有幾處舊樓,現在舊建築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無跡可覓。原址改為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圓夢的地方,這裡還有一個實驗小劇場。

此外,衚衕內還有院門式穿堂門、穿堂衚衕等,15號的吉林將軍鳳山的住宅是一大看點,其內的拱門磚雕做工精美,是南鑼地區不可多見的建築精品。

東棉花衚衕介紹

拱門磚雕介紹

拱門磚雕

雨兒衚衕

明代稱「雨籠衚衕」,清代改稱「雨兒衚衕」。衚衕內的13號院原為清太宗第四子葉布舒宅邸的東邊建築,是一座完整的單體四合院。1955年齊白石在此居住,但齊白石先生在這裡住的並不習慣,所以過了沒多久,就搬到西城的跨車衚衕了。1957年齊白石逝世後,這裡成為北京畫院辦公地點。現在可以買票入內參觀(到處都是有錢好辦事的樣板)。

雨兒衚衕介紹

齊白石故居大門

齊白石故居介紹

值年旗衙門(管理八旗事務)的範圍在今雨兒衚衕25號至33號院。其中25號至27號是值年旗附屬的鏢局,30號院是值年旗馬圈,31號是衙門的辦公地。現27號院內仍保留有較為完好的硬山頂合瓦清水脊的房屋;31號院門對面尚存有一座八字形青磚照壁。

帽兒衚衕

明朝時衚衕內建有文昌宮,清朝時稱為帽兒衚衕。建在文昌宮的基址之上的是帽兒衚衕小學。帽兒衚衕7~15號是清末大學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園。文煜在光緒10年拜武英殿大學士,他精心修築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園。花園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取名「可園」,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園林之一。35號和37號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用清代的說法,應稱為「後邸」。除婉容之外,這條衚衕還住過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將領洪承疇、北洋軍閥馮國璋(13號)。

帽兒衚衕介紹

達貝子府

婉容故居介紹

後邸介紹

文煜宅介紹

可園介紹

文煜宅大門

北兵馬司衚衕

明朝北京內城設有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司,負責地面治安捕盜。北城兵馬司在此衚衕,故名。

北兵馬司衚衕介紹

秦老衚衕

秦老衚衕35號曾是清末內務府總管大臣查哈拉·索柱家的府邸,院落不大但十分精緻。他的書房前有一小花園,名綺園。這座花園在當時被稱為索家花園。查家原本在秦老衚衕中部有一所房子,後來經過幾次擴建後,漸漸地其範圍從秦老衚衕中部擴展到衚衕西口路北。查氏的後代是曾崇,曾崇曾經任內務府大臣,曾崇的兒媳婦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姨母,所以,民間有著秦老衚衕35號院為「皇后的姥姥家」的說法。

秦老衚衕介紹

綺園介紹

綺園大門

索家花園最早的主人,正確的說法應是晚清咸豐、同治年間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明善。明善,滿洲鑲黃旗察哈拉氏。明善在雍乾年間的先祖為索柱,其時滿族上層以取漢姓為時尚,而索恰為漢姓之一,索柱即以索字冠漢姓——滿族人雖取漢姓,但為與漢族相區別,是只稱名不稱姓的。如明善並不稱索明善,只稱明善。即使在朝臣中,也只稱明大臣或明大人,公私文牘亦均如此,此即所謂稱名而不舉姓。明善自咸豐十年(1860年)任總管內務府大臣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子文錫,孫增崇,在同光宣三朝亦先後任總管內務府大臣。

並排四合院之19號院

並排四合院之21號院

秦老衚衕19號院是典型的並列四合院,五進,老城牆磚磨磚對縫修建,現在封閉看不到。21號~23號院是北洋軍閥馮國璋的參謀長張聯芬住宅。

景陽衚衕

景陽衚衕兩側的建築以平房為主,東側有高大槐樹,衚衕內歷史痕迹少有保留,但確是衚衕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景陽衚衕介紹

安靜的衚衕

歲月的痕迹

沙井衚衕

衚衕內15號院曾是黑芝麻衚衕13號院清代光緒年間清末內務府大臣奎俊的前宅。

沙井衚衕介紹

奎俊住宅介紹

奎俊住宅大門

前圓恩寺衚衕

因此地有元代興建的圓恩寺而得名,現在的5號院是舊址,但原建築已無存。

前圓恩寺衚衕介紹

後圓恩寺衚衕

後圓恩寺衚衕7號「恩園」是蔣介石行轅,這裡原是清慶親王次子載旉的府邸,建築為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樓房,還有很大的花園。1945年底到1949年1月,這裡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來北平即下榻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為南斯拉夫駐華大使館。

後圓恩寺衚衕介紹

蔣介石行轅大門

蔣介石行轅介紹

茅盾故居大門

茅盾故居介紹

官學遺址

後圓恩寺衚衕13號是茅盾故居,1974年矛盾搬到後圓恩寺,一直住到1981年病逝。現在免費開放,也是南鑼鼓巷地區眾多故居遺址中唯一免費開放的地方。

黑芝麻衚衕

據傳此衚衕內有工行一何姓糊紙馬者,開有「七巧齋」作坊,後人以其諧音化稱何紙馬衚衕,後改稱黑芝麻,今衚衕13號院為清光緒內務府大臣奎俊府後門。

黑芝麻衚衕介紹

保存較好的13號院

南下窪子衚衕

南下窪子衚衕,清代屬鑲黃旗,稱下窪子衚衕。文革中一度改稱學毛著衚衕,後恢復原名。現衚衕內多為居民住宅,沒有多少歷史遺迹留存。

南下窪子衚衕介紹

前鼓樓苑衚衕

前鼓樓苑衚衕,明代稱孤老兒院衚衕,因衚衕內曾有一養濟院而得名。清代屬鑲黃旗,乾隆時稱前鼓樓院,宣統時稱前鼓樓苑。衚衕內的7號、9號四合院保留較好。尤其7號院,在完成了舊房改造、修舊如舊後,搖身一變成為酒店,讓探訪衚衕的遊客有了一個住處,同時也將普通遊客拒之門外。現在很多的四合院改造,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前鼓樓苑衚衕介紹

7號院介紹

7號院院門

方磚廠衚衕

方磚廠衚衕東起南下窪子衚衕,西至地安門外大街。清乾隆時已出現,顧名思義,是制磚場所。據考證,方磚廠衚衕北側的小廠衚衕,其中的21號是為皇宮製造方磚的場所,現在已無遺迹。但當時方磚廠一帶泛稱方磚廠,沒有小廠衚衕之稱。小廠衚衕是民國以後從方磚廠衚衕分出來的。方磚廠衚衕的6號院有一點來頭,院外的牆上有介紹說此院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傳統小型四合院的典型代表。

方磚廠衚衕介紹

小廠衚衕介紹

方磚廠衚衕的6號院

方磚廠衚衕的舊鋪面房

菊兒衚衕

明朝稱局兒衚衕,清乾隆時稱桔兒衚衕。清末又諧音作菊兒衚衕。菊兒衚衕3~7號是清光緒大臣榮祿的宅邸。3號是祠堂,5號是住宅,7號是花園。榮祿後遷至東廠衚衕。解放後7號做過阿富汗大使館。

菊兒衚衕介紹

榮祿府介紹

菊兒衚衕41號原為寺廟。據傳,寺里的開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1987年,北京市政府開始舊城危房改造,選定了菊兒衚衕41號院作為試點。據說,菊兒衚衕新四合院住宅工程保持了原有的街區風貌並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環境,探索了一種歷史城市中住宅建設集資和規劃的新途徑,贏得國內外的眾多榮譽和認可,是一次成功的舊城改造的試驗。這組建築群的設計,得到過「聯合國人居獎」等獎項和讚譽。但是現在看起來,顯得與整個衚衕文化區域格格不入,而且容積率、使用功能等等都有很多問題。據說連主持改造的吳先生,最後都承認了這是一次舊城改造的失敗嘗試。所以後來的舊城改造再也沒有延續這個設計思路,菊兒衚衕41號院也就成了新式大雜院的孤筆。

祿府花園介紹

圓通寺介紹

榮祿府的洋樓

壽比衚衕

明朝時衚衕西段稱臭皮衚衕,因此地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東段為肅寧府,是明朝宦官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的府邸,後封肅寧侯。現存的古建均為清代初期和中期在原址翻建的,壽比衚衕7號應為肅寧伯府正門原址。後統稱壽比衚衕。

壽比衚衕介紹

榮祿家祠舊址

榮祿家祠介紹

肅寧伯府舊址

肅寧伯府介紹

現在,整個南鑼鼓巷地區大部分的衚衕都是大雜院了,私搭亂建的房子很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南鑼鼓巷成了北京傳統文化的代言人,成為繼三里屯、簋街、什剎海之後又一個傳統文化的淪陷地。為什麼這麼說,但凡被譽為傳統文化的代表,都逃脫不了滿大街咖啡、奶茶、炸臭豆腐的厄運。

1973年的南鑼鼓巷,除去店鋪幌子和車輛,都是當時的街景(引自電影「偵察兵」)

1973年的南鑼鼓巷,除去店鋪幌子和車輛,都是當時的街景(引自電影「偵察兵」)

南鑼鼓巷副食店舊址

南鑼鼓巷理髮店舊址

彷彿一夜之間,南鑼鼓巷開牆打洞,生出了無數個私房菜、咖啡店。殊不知,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南鑼鼓巷也僅僅是一個衚衕群落中間的南北通道而已,其中只有一家小飯館供應豆漿、糖耳朵、油餅,位於板廠和東棉花衚衕之間。一家理髮店,位於東棉花衚衕西口的西側,還有一家副食和菜店,也是東棉花衚衕西口。剩下的,都是各衚衕把邊兒房屋的山牆。應該說,現在南鑼鼓巷的幾乎所有店面,都是外來「入侵」,根本沒有衚衕文化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鑼土著 的精彩文章:

TAG:南鑼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