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 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 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剛過端午小長假

朋友的一句玩笑

「什麼情況?」「我咋成精神病了?」

那麼,小劉這樣玩遊戲算不算遊戲成癮呢?是否要被入到精神病的行列中呢?

沉迷遊戲、網癮到底是不是病、該不該治?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一直爭執不下。在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遊戲成癮被正式列為一種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6月19日起生效,同時,將通知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遊戲成癮不是「毒品依賴」

「所有成癮行為,從專業上講就是成癮性疾病,又稱之為『物質成癮和非物質成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質成癮包括俗稱的毒癮、處方葯成癮、酒癮、煙草成癮等。

非物質成癮又稱之為「行為成癮」,包括賭博成癮、遊戲成癮、戀物成癮、性愛成癮等。「按照標準,遊戲成癮應歸入行為成癮範疇。」

另外,盛利霞也表示,普通的玩遊戲達不到精神疾病程度,如同一般人喝酒抽煙不能算精神疾病一樣。即使遊戲成癮最終被ICD正式列為精神障礙,我們也必須清楚,遊戲不是毒品,玩遊戲的人很多,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因此,遊戲成癮疾病診斷不能擴大化。」

其實,不能僅僅將遊戲成癮看成是一個疾病分類,而是要分析為什麼會導致遊戲成癮。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現實中找不到獲得感,以及無法完成的社交,反而在遊戲中找到了。在虛擬世界裡得到肯定的他們更加沉迷於遊戲,由此循環往複導致忽略現實世界。這或許才是很多人沉迷遊戲的原因。

遊戲成癮「入病」有助規範診治

有統計顯示,截止2017年12月的數據,我國網民已高達7.7億,網路活動與民眾生活關係日益密切。「上網或網路遊戲,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活動。」航空總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喻小念教授認為,作為精神疾病如何界定遊戲成癮、網癮等疾病,卻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遊戲成癮和精神疾病存在一定區別的,並不能以簡單的上網或網路遊戲行為本身即做出判斷,必須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嚴格按照精神疾病的相關標準才能做出合理判斷。不能將遊戲成癮和精神疾病簡單化、概念化、標籤化。」

另外,喻小念指出,對於WHO的規定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精神疾病的範疇很廣,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並不一定會影響人的社會功能。

精神病人也沒有「殺人執照」

需要格外重視的是,網路上對於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存在著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有玩兒家自嘲說「打遊戲也成精神疾病了,所以,以後因為玩遊戲混淆現實虛擬而殺人的話,是不是可以拿個精神病證書,有了『殺人執照』就不用判死刑了?「不,不,不。」盛利霞一連說了三個「不」。

我國現行《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醫學就是科學,對遊戲成癮持一種謹慎態度是應當的。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進行干預和治療,這是正規醫療機構的職責。WHO此次將遊戲成癮納入疾病範疇,目的也是在推動其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同時提醒公眾提高遊戲自控力。

1、過度沉溺:沉湎於網路遊戲(惦記先前的遊戲活動,或預期玩下一個遊戲;網路遊戲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動);

2、戒斷:當網路遊戲被停止後出現戒斷癥狀(通常是煩躁、焦慮或悲傷,但無藥物戒斷的軀體體征);

3、耐受:對網路遊戲開始有耐受性,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網路遊戲;

4、失控:對參與網路遊戲難以自控;

5、失去其它興趣:作為結果,除網路遊戲外,對以往的愛好喪失興趣;

6、繼續使用:儘管存在心理社會問題,但仍繼續過度參與網路遊戲;

7、誤導他人:就參與網路遊戲的程度欺騙家人、治療師或他人;

8、作為逃避手段:通過網路遊戲逃避或緩解負性心境(如無助感、內疚、焦慮);

9、不惜失去機會:因參與網路遊戲,重要的人際關係受損、失去工作/教育/職業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花順 的精彩文章:

這家阿里入股的東南亞物流「巨頭」 到底還有沒有救?
58集團真房源同盟背後 鏈家的平台模式謎題

TAG:同花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