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家劉勃的油畫探索之路

藝術家劉勃的油畫探索之路

劉 勃 簡 介

劉勃,1982年出生,陝西佳縣人,先後畢業於陝西省藝術師範和延安大學美術學專業,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油畫,現為四川工商學院(原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副教授、新畫坊簽約藝術家,2017年受邀赴德國藝術創作交流,兩項省級課題負責人,油畫作品和論文曾多次發表在《美術》、《四川戲劇》、《藝術研究》、《文藝研究》、《福建茶葉》、《美術觀察》、《美術報》、《中國美術》、《中國油畫》、《美術大觀》、《中國美術教育》、《美術教育研究》、《美與時代美術學刊》等刊物上。多幅油畫作品被私人及中華文化藝術投資基金會等機構收藏。

油畫風景創作的新語境構建

文/劉勃

北方家園之一 46x 61cm 2014年

中國油畫歷經百年發展,我們經歷了「西學東借」,再發展為 「本土」化、「民族」化,在風景畫創作過程中,以研究繪畫語言並結合時代特色和中國本土精神去表達客觀物象為出發點去探索中西繪畫共通的視覺語言,從而挖掘中國精神的抽象繪畫元素表達繪畫的意象結構,探索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油畫風景創作的新語境的構建。

北方家園之二 65 x 81cm 2014年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家們就在思考如何使西方油畫「民族化」?那麼這個問題就說明當時藝術家們就意識到了西方油畫這種工具材料以及視覺效果特異的舶來藝術品是一定要觸及中國本土的文化,也就是說學習油畫技法的同時也吸收了這些西方的文化價值觀,有可能會使我們失去本土自身文化的特質。因此我們國家就有目的地提出了讓油畫「民族化」這樣一個口號,所以才有後來的用油畫畫國畫的那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但是當我們考慮如何吸收本土營養的時候,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要問題是,西方舶來這種表達客觀世界的方式造成我們無法順利與本土傳統精神相融合,同時我們也不甘心永遠在西方的標準和模式下創作,擺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困境是一個文化發展的瓶頸,中國傳統繪畫中很少像西方焦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去創作,它更多的是追求體驗,是一種對自然的感受。當然,當今的油畫風景創作,正是想考慮結合這種感受,去重新認識自然,觀察體驗人和世界的本源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西方油畫傳統的源頭,以此來理解二者的共通關係,我們相信這樣就有可能更深入的把當下油畫風景創作的現狀與本土傳統的精神結合起來。

北方的家園之四 65cmx81cm 2013年

在這樣一個以回歸本土追溯源頭的指導思想及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們觀察自然萬象時變得很敏感,看到客觀自然的這種感受,我經常會有作畫的衝動,也許是一片很常見的景色,我畫了不少如此類型令我衝動的作品,有時甚至算不上是創作,可是也能實實在在的記錄我對那片景色的感受。有可能這些作品描繪的對象能傳遞「物我兩忘」的精神關照,傳達我想表達的「粗鹵求筆、細巧求力、狂怪求理、」的精神境界。正是想重建油畫風景創作的本土意識,去追溯源頭,並以此為基點去創作油畫風景,表達我們的精神家園。

北方家園之八 126cm x115cm 2014年

一、意象性形的構建

「意象」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常常能得以體現,歐陽修說「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寡」倪雲林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明,唐志契《繪事微言》)。「象」是「似」屬具象範疇,「不象」就是「不似」屬抽象範疇;「象與不像」就是「似與不似」屬「意象範疇」,白石老人也提到「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貴在似與不似」。那麼在油畫風景寫生中由於觀察方法及材料工具等不同, 「形」又如何體現意象呢?我們認為「形」在油畫風景創作中,構思、形式、造型、用筆、用色上應意在筆先,宏觀布局。面對客觀自然,對形體、形象、形狀的把握是透過事物的外部現象,使畫家對自然的感知以內在的精神實質心與神會,而能達到以形寫神,以神達意來進行油畫風景創作。比如形容山的雄偉、河的壯闊,到底山多高才夠雄偉,河多寬才算壯闊,這已經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而是物象所產生的氣質,這種感受實際上就是我們對自然對象抽象的整體感受,例如南宋畫家李唐的《村醫圖》中那個被療傷的人,雖然很難說其人體結構是客觀準確的,可是那種「疼痛感」卻躍然紙面。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對造型結構的表達,它是一種「意」的塑造,由此看來油畫風景創作對自然的理解和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思想指導下創作油畫風景畫目的是以本土文化精神來觀察客觀自然,忘象取神,以這種似與不似的形式表現就可表達客觀自然的雄偉、秀麗、動靜、虛實、剛柔的神韻。這樣的油畫風景帶有寫意的味道,看上去其「形」不完美,可是其內部的藝術張力卻渾厚耐看。這正好印證了不完美的中國藝術精神,這種形象的啟示在油畫風景畫創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古塬 126cmx115cm 2001年

生命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生長,完美就不需要再生長和發展。這種不完美的藝術精神也就是「似與不似」,是傳統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探索出來的真理,可以比較明確、清楚、簡明的提煉出藝術造型的原則,給我們藝術家在油畫風景畫創作中提供了隨「意」表現的藝術空間。

九月黃河 150cmx 66cm 2012年

二、畫面空白布局

畫面「空白」好像只有在中國畫裡面提到,我們直觀的理解,畫面中除了要畫的對象形體之外就是空間,在中國畫中,空間便是留白,那麼這種在畫面中的負形空間同樣也是畫面構成的一個重要元素,它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白」,西方油畫風景創作中,尤其是印象派畫家對自然的描寫,以空氣透視法表達畫面中的空間及造型,我們知道20世紀的繪畫中,塞尚被稱為是現代主義之父,塞上的繪畫形式在啟發了現代主義的形式語言這點上,得到了史學家的充分肯定。可是塞上所真正主張的是「用視覺重建普桑」,普桑代表的是什麼?它代表的是西方的理性主義,他想用理性的畫面傳達西方文化中最完美的理性主義精神,是西方古典哲學和科學理性的特質表現,那麼塞尚走出印象派的描摹自然光色重回盧浮宮,正是希望找回那種外表變化多樣,而內部卻極其理性的本源,所以才產生「堅實結構」的畫面。然而,塞尚一定不是想回到那種普桑的原點,在視覺中重建普桑,他想用印象派那種直觀的表達方式去表現他理性的思想,他要以感性直觀的方式用畫面去呈現西方文化的「理念」。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研究油畫風景畫創新的途徑,就是回到「本土」。

城市地平線 115cm x126cm 2018年

而中國傳統的本土文化正好是離象取神、超然象外,得其圓中。在畫面中它所講的空白是「虛」的處理,是「意象」的空間,還可以成為意象的物體。可以是江河、大海、山川、煙霞、白牆、雲霧等一切客觀自然。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漆黑的夜晚等,它可以隨著畫家所表達的內容而限定的意象思維範圍變化而變化。它可以是無形,也可以是具體的客觀存在。表達的是中國本土哲學「虛中有實」「簡中帶繁」「有無相生」。 那麼落實到油畫風景畫創作中,在觀察自然色彩及布局畫面整體的過程中,以傳統本土文化為內涵,以東方哲學的思考方式,並不斷加強訓練觀察力去認知自然,判斷自然色彩的鮮明特徵,例如一個透明的玻璃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是無法看到其色彩變化的,也就無法用色彩去表現,只有理解了才能看到,如此則只有理解本土文化的內在精神,才能在進行油畫風景創作中去體現那種微妙的關係,從而去駕馭色彩,駕馭畫面。

初雪陝北 115cmx70cm 2017年

三、色塊、韻律的意象性

油畫風景藝術的色彩是豐富的,那麼油畫風景創作引入中國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著時代的差異性,徐悲鴻從法國將寫實主義傳入中國的時候,西方也正在進行革新的現代主義運動,而這種「寫實主義」卻讓中國畫傳統的那種意象的思維方式逐漸淡化,因此以林風眠為代表的畫家卻長期被邊緣化,西方「寫實主義」佔據主流。直到90年代,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油畫風景創作的路越走越窄,幾乎進入死胡同。處於無根的狀態。

風景區 60cm x80cm 2016年

處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進行油畫風景創作我們也會感到迷惑,西方油畫風景創作對那種自然光色以及體積空間的處理讓我們倍感迷戀,然而作品卻告訴我們用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來討論本土現實,卻又感覺空虛無助。油畫風景創作是一種視覺藝術,它的語言取決於觀察方式和文化的差異,色塊的意象性可以把色彩紛呈的客觀物象體積、色相、等概括為兩大系統,即「受光與背光」,並在此基礎上處理畫面中的層次。這是對五色的梳理,對體積的過濾,對形狀的把控,而成為色塊,大自然繽紛五彩,隨「意」概括處理,美化生活、抽象生活,並發揮色彩美的效能,還原事物本來的面貌,通過這種色塊的力度和色塊的布局給人以深遠的啟示。韻律是一種音樂,詩歌所產生的節律和節奏,借油畫風景創作隨內容去表達韻律感,在畫面中主要體現在色塊、用筆、氣勢。我們把它稱為「氣韻生動」,(王充《論衡無形》)中提到「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畫面中有了筆勢、虛實、主次、氣機、疏密,隨之就有「生動」感,畫面就自然有韻律感和節奏美,那麼色塊的韻輔以氣,布局輔以勢,以氣托勢,以勢引氣,氣韻生動,一幅好油畫風景的構成語境一定是氣韻連貫,韻味十足,陰陽相生,使平凡的風景在這樣的語境下能體現剛勁挺拔,豪爽大度、大氣、斧鑿之氣,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然物象無形的生命力。

古塬之春 150cm x100cm 2017年

四、空間造型筆法的書寫性

筆法的書寫性源於書法的視覺特徵。古人講「意在筆先」,同時也講「落筆生根」這是一種深思熟慮後肯定的表達,是作品本身書寫性的需要。中國傳統繪畫這種用筆的書寫性從立意到行意、從客觀自然到畫面布局始終可以使藝術家所認知的美學和對自然的主觀認識緊緊結合在一起。在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具有本土精神的審美規範和創作要求。油畫風景創作的本土化要求得以實施的前提,所依賴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用筆,「筆」在中國古人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的用法是非常講究的,所以南朝謝赫才提出「六法論」,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夫像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可見繪畫的境界需要用筆法來完成。例如白羽平的布面油畫《瑞雪兆豐年》《遠村夕陽》等作品其紮實的「書寫造型」能力和肯定的筆觸表現自然形態的同時又融入了畫面大的結構之中,是對自然最有力度的表達,

古鎮歲月之 二 100 x 150cm 2015年

在油畫風景創作中的筆勢和肌理構成輕鬆自由的語言。這種筆法的書寫性它已經不只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中國哲學精神載體,其自身也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立的審美屬性。第一,筆觸在油畫風景創作中的審美是超出形象塑造意義的,是體現東方神韻審美價值。第二,用筆的書寫性是畫家意識觀念和修養的體現。第三,以筆運氣,表達客觀物象內在的精神氣息。

古鎮歲月之九 65 x 81cm 2014年

油畫風景的表現語境構建,我們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反思和傳統的回歸。去追溯源頭吸取本土營養,並以此來重建油畫風景語境的主體意識。

還是那條路 170cm x70cm 2017年

還是那條路2 170cm x70cm 2012年

家園 100cmx 80cm 2017年

家園2 65cmx 81cm 2016年

沒落的村莊 60cmx 80cm 2018年

清秋雅韻1 170cm x70cm 2016年

山樑上的歌聲 150cmx 66cm 2015年

陝北印象 126cm x115cm 2018年

水墨上里之一 100cm x50cm 2016年

水墨上里之四 100cmx 50cm 2016年

水墨上里之六 100cm x50cm 2016年

煙雨柳江之二 100cm 50cm 2016年

煙雨柳江之四 60cmx80cm 2016年

煙雨柳江之五 60cmx 80cm 2016年

煙雨柳江系列之一100cmx50cm 2015年

煙雨柳江系列之二 100cm x50cm 2015年

煙雨柳江系列之三100cm x50cm 2015年

煙雨柳江系列 60cm 80cm 2016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玖奕文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玖奕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