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一錘掄下的勇氣和責任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一錘掄下的勇氣和責任

[藝術家介紹]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1933-),國際公認當今全球藝術界最重要且最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流派「貧窮藝術」(Arte povera)最主要的代表之一

他先後10多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4次參加德國卡塞爾文獻展。2003年,皮斯特萊托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終生成就獎(the Venice Biennale』s Golden Lion for Lifelong Achievement)。2007年,他因「作為一名藝術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將源源不斷的創造力貢獻給藝術,創造出給世界帶來全新理解方式的、劃時代的藝術形式」,獲沃爾夫藝術獎(the Wolf Foundation Prize in the Arts)。

皮斯特萊托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巴黎波布博物館、羅馬國家現代藝術部分展覽館、漢城當代藝術博物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巴塞羅那當代美術館、以及華盛頓的史密森學院和赫什霍恩博物館等現代、當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鏡前的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

在北京天氣溫度達35度的周六下午,常青畫廊展廳內人流涌動,很多觀眾已汗流浹背,耐心地等待即將開始的皮斯特萊托行為表演。

年屆85歲的皮斯特萊托體形健壯,衣著簡單得體,花色的背帶褲褲帶尤其顯眼。滿頭花白的頭髮,戴著一頂時尚的寬檐帽,滿臉花白的絡腮鬍子,面容和善,眼神睿智而深沉。

手持木錘的皮斯特萊托

當皮斯特萊托走進展廳時,邁著穩健的步伐,面對眾多的觀眾不禁興奮地呼叫。他手持木製的榔頭,用力掄向展廳裡布置好的鏡子,沉悶的聲音驚動全場,引來觀眾群里混雜著驚恐、興奮的驚嘆聲和喝彩聲。

掄向鏡子的第一錘,沉悶且震撼

表演過程

在用力砸下幾錘後,鏡子已被砸得稀里嘩啦,地上滿是碎玻璃渣。皮斯特萊托退後幾步,看看被砸的鏡子,和畫廊主洛倫佐·法拉奇(Lorenzo Fiaschi)私語商量,又在鏡子上補敲了幾下。隨後,他輕輕放下木錘,轉身面向觀眾,身體微微一欠,脫帽致敬,露出滿意地笑容。展廳里掌聲雷動。

表演結束,皮斯特萊托脫帽致敬

這已成為皮斯特萊托標誌性的行為表演,只有砸完鏡面,作品才算真正完成。「鏡子破碎宣告個體身份與個體存在確定性的崩塌。」另一方面,「鏡面的碎裂及反射的倍增,指涉藝術、文化及社會等各個範疇。

被砸碎的鏡子

皮斯特萊托介紹,從2008年第一次砸「鏡面繪畫」以來,到現在已經實施了很多次,每一次的行為和表演,對他而言,都會有一種新的體驗和不一樣的結果。而對皮斯特萊托而言,當場砸碎這些鏡子,毀滅的過程中保持了虛幻美感掄下去的這一錘,不僅需要勇氣,同時也承載他內心深處的責任感。

畫廊二樓展出的「鏡面繪畫」(Mirror paintings)描繪的是皮斯特萊托手持木槌,即將掄向鏡子的瞬間,這已成為皮斯特萊托代表性動作和最經典的畫面,「精美且特具自傳意味」。藝術家以絲網印刷技術,將自己的肖像融於鏡面拋光的不鏽鋼表面,通過「在當下」的第四維度參與。皮斯特萊托樂於邀請、鼓勵觀者和「畫面」積极參与、互動,讓自己進入「畫」中。

行為與「鏡畫」,形成虛與實間的對應

此次常青畫廊北京空間展出其「鏡面繪畫」最新代表系列。其中一幅描繪了一名伸出左臂,掌心向前,做出「禁止進入」手勢的警察,然而,在鏡中,觀者已經超越鏡面,進入警察背後的空間。這是其以「中國人像」為素材特別系列作品之一。

在「中國人像」系列中,還能見到北京街頭常見的場景:舞動絲帶的女孩,一家三口正在自拍,正在玩健身器材的小孩……,它們都來自於生活瞬間。

「中國人像」系列

2008年在日本橫濱三年展上首次實施行為表演的作品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而200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的那次行為表演,也讓其作成為當年雙年展最受爭議,也是最受好評的作品之一。

《十七減一》 2008年

在此次常青畫廊「鏡面之上」(Oltre Lo Specchio)舉辦之前的5月10日,香港唐人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其個展「尊重」。命名為《尊重》的裝置,是在畫廊空間掛了23面鏡子,皮斯特萊托同樣實施了砸鏡子這一經典的行為藝術,當鏡面被打碎之後,鏡面之下就露出用不同語言書寫的「尊重」。

《尊敬》,2016年

VHN畫廊展覽現場,巴黎

在展覽中,皮斯特萊托特地增加了代表不同國家文化的椅子,圍繞中間的鏡面桌子,桌子被雕刻成地圖的形狀。皮斯特萊托認為,21世紀,即使互聯網已經將地球變為一個地球村,但世界並未因此而走向和平,在此件作品中,他號召人類衝破鏡像製造的謎團,重新回到人文主義對文明的尊重。

《尊敬 Il》 2016年

如果訪問藝術家個人官網,就會發現,迄今為止,皮斯特萊托個人作品展數量已近300場。2018年過半,其個展已舉辦了8。而其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完成作品已有26個系列。

[鏡面之上]

「鏡面之上」是常青畫廊為其舉辦的第二次個展。距離2008年的首個北京個展,正好10年。皮斯特萊托回到位於798藝術區的畫廊空間,以系列精彩全新項目,提供新的思考,同時回顧其早期經典作品,整場展覽以對鏡子的使用而呈現出其藝術表達的連貫性。

很多關注皮斯特萊托的觀眾也許對2008年常青畫廊的個展仍舊記憶猶新,瓦楞紙板組成的巨大的「皮斯特萊托迷宮」,鏡面蘋果裝置,……順著迷宮未知通道,好奇的觀眾一直向前走,走到中間正方形的立體空間中,踏入都是無數玻璃組成的室內,讓無數個觀看者自身的倒影也成為觀看的對象。

2008年常青畫廊展覽現場

《迷宮》2008年

於皮斯特萊托而言,讓他著迷的正是鏡子的這種反射功能,「鏡子讓作品不僅僅是一種現實,而且反映出觀看作品的觀眾以及周圍的環境,讓觀眾、空間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從1960年代初開始以鏡子作為創作媒材以來,他對此的探索延續至今。

鏡畫已成為皮斯特萊托獨一無二作品的基礎——不論是作品本身,擬或從這些作品體現出的理論。他不斷回到鏡畫,研究這一媒介及作品隱含的深度意義,發掘他們更深層次的意蘊。皮斯特萊托表示:「它支持以第一視角對各種現象進行意識體驗,喚起人們的感知、思維、記憶、身體認識與社會行動。

早在1977年,藝術家便開始探索鏡子作為雕塑創作的可能性,此次的鏡面裝置作品,以更大尺寸,在畫廊入口的中心地帶呈現。

在畫廊一層大廳,展出的是以雕塑形式出現的鏡子,每一件雕塑由兩塊玻璃組成,根據玻璃呈現角度的不同,反射結構的結構也不同,並成倍複製。在玻璃1+1的基礎上,隨著組合角度的變化,鏡中折射面也不斷增加,3,4,5……最終變成無限。「就像人類,在男人+女人的基礎上,生出孩子,形成新的生命,繁衍無數。」皮斯特萊托說。

鏡面裝置作品

「劃分與倍增,疊加與消減,作為一切有機發展的普世基礎」,亦為該系列作品的基本主題。在所有以鏡子為媒材創作的作品中,觀眾都是畫作的參與者,「觀眾是作品的一部分,他參與了作品,處於非常執著、積極的狀態,成為作品的主角。

因鏡子擺放角度不同而成倍增長的鏡面

1933年生於義大利比耶拉(Biella)的皮斯特萊托,14歲開始在父親的畫室做學徒,父親是一位畫家和修復師。1955年開始,其作品開始展出,早期致力於自畫像。1961年至1962年間,創作了最早的一組「鏡畫」(Mirror Paintings)作品,將觀者本身與實時現場納入其中,此作品很快令這位藝術家蜚聲國際,並在歐美重要畫廊與博物館舉辦諸多個展。「鏡畫」系列也成為其藝術創作於理論思想的基石。

[貧窮藝術]

在展廳三樓,作品《無限立方米》則回應了皮斯特萊托早期「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基本理念:六面鏡子僅由一根簡單的繩索組裝而成,界定出一立方米的空白空間,激發著觀者的好奇與感知,從而創造出一個想像中的「無限」意象。

1965年至1966年間,皮斯特萊託大量運用日常生活材料作為創作媒材,他創作了一組名為「迷你物品」(Minus Objects)的作品,被視為「貧窮藝術」運動的奠基作,1967年創作《維納斯撕衣服》(Venus of Rags)則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維納斯雕像或破布包裹的磚塊後面,五顏六色的破衣服堆疊成一座小山。

《維納斯撕衣服》1967年

皮斯特萊托看來,古典藝術與當代生活相對,在作品中,維納斯作為傳統本身她是永遠不會變的,但是破布是會永遠地被改變,所以說是永恆和被改變之間的關係。

「貧窮藝術並非一定用破布這種無用物,而是從有別於當時的藝術思潮切入然後觀察藝術。」皮斯特萊托很早就明確表示,「貧窮藝術」的價值不在於所使用的材料,而是讓藝術和日常生活發生關聯,且這種關聯不帶有商業干擾,是純粹的、質樸的。在引發觀者對材料的熟悉感後,進而引領其進入藝術家所欲陳述的文本中。

貧 窮 藝 術

貧窮藝術(Arte povera),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提出,以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義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

「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比如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等)作為表現媒介,「貧窮藝術」也是觀念藝術的一種。

1967年,義大利經歷戰後「經濟奇蹟」崩盤的窘境,經濟的衰敗導致政治不穩定,整個義大利陷入政經混亂的局面。皮斯特萊托曾回憶,「紅色旅及其他極端主義團體炸工廠、炸列車,綁架政客。婦女與少數黨人在大街小巷和電視屏幕上,為爭取性別平等、為流產與離婚合法化奮戰。」幸運的是,當時義大利藝術界的大天才們創造出了世界一流作品,在光與影的輪換中播放,完美反映了歲月當中黑暗與光明的交織。

《行走的雕塑》(Walking Sculpture)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皮斯特萊托將一個以報紙製成,直徑約一公尺大的球形體推上街,在義大利西北部的都靈市街道上,和行人一同散步。他認為這是一個既詭異又有趣的行為藝術作品,並將其命名為「行走的雕塑」。

2008年北京首展行為表演「去做吧-行走的雕塑」

2017年,正好是這一行為實施50周年,然而,對於皮斯特萊托而言,世界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於是,《行走的雕塑》在世界不同場合再次重現,藉此回顧他半個世紀以來的藝術創作。

[第三天堂]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數十年間,皮斯特萊托不斷將來自不同領域與社會各界的藝術家聚合到一起,通過「公共藝術計劃」,進行「創造性合作」,旨在激起與製造「有責任的社會變化」。皮斯特萊托表示,「通過重新定義藝術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嘗試重新建構藝術與觀者之間的關係,讓人們以另一種視角看待藝術。

在畫廊的出口處,特意為此展而創作的是他標誌性的「第三天堂」符號,只是在符號中增加了「我、我們、你」的中文和對應的義大利語「lo, noi, tu」

2004年,皮斯特萊托宣布他進入最新創作階段——「第三天堂」(Third Paradise)。對此,皮斯特萊托的闡述如下:「第一天堂」是一片人類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的樂土。「第二天堂」則是人造的樂園——人類智慧通過科學與技術手段,將其發展成全球化的規模。「第三天堂」是人類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前兩者的結合體,被視為人造世界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狀態來實現。

代表「第三天堂」的符號是基於數學無窮大符號(∞)的延伸構成,由三個連續的圓環組成,他稱之為《新的無窮大符號》(Nuovo segno del』infinito)。左右兩個外環代表了所有的多樣性及悖論,其中包括自然與人造世界。中心的圓環是由外在兩個圓環的共同穿透構成的,代表了新人類的創造之源。

這是皮斯特萊托從提出「第三天堂」以來,持續至今的信念與呼聲。

《第三天堂: 古巴哈瓦那》2014年

與Kcho和Laura Salas Redondo合作現場表演

2012年,皮斯特萊托開始致力宣傳「重生日」(Rebirth-day),將每年12月21日定為世界重生日,迎來世界各地的特別活動。次年,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一年——世間天堂」(année un – le paradis sur terre)在巴黎盧浮宮舉行。同年,他在東京獲頒「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the Praemium Imperiale )繪畫獎。

《第三天堂》 2003–2013 年

2014年,「第三天堂」標誌符號進入了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大廳。2015年,皮斯特萊托完成大型裝置《重生》,立於聯合國駐日內瓦總部萬國宮。2016年,哈瓦那古巴國家美術館舉辦皮斯特萊託大型回顧展,展出作品涵蓋60年代的繪畫,到最新完成的《第三天堂》,再到2015年,他在古巴完成的「鏡畫」,橫跨其創作生涯的多個維度。

2017年,其個展「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壹加壹等於三」作為威尼斯雙年展平行項目展,在聖喬治馬焦雷教堂亮相,完整闡述其當下的藝術創作思想。

《鏡子之前》 2015年

《鏡子-古巴系列》 2015年

《方尖碑與第三天堂》 1976-2013 年

《蛻變》1976-2016年

《壹加壹等於三》2017年

《壹加壹等於三》2017年

《壹加壹等於三》2017年

《壹加壹等於三》2017年

米開朗基羅 · 皮斯特萊托

鏡面之上

開幕 | 2018年6月23日

展覽時間 |6月23日-10月21日

展覽地點| 北京798常青畫廊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鏡面之上」展覽海報

(本文圖片來源於北京常青畫廊及藝術家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對不起,我很忙
暑期,我們一起游北京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