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從日本的奧特曼,到香港的塑料玩具,再到美國的DND怪獸,最終回到日本遊戲。

作為日產RPG遊戲的首席代表,《最終幻想》從誕生至今已經陪伴玩家走過了30多個年頭,關於這個遊戲的話題已經多得數不勝數,開發背景、系列進化等等,相信大家也都聽得審美疲勞了。所以這次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怪物形象設計,來聊聊《最終幻想》的另一個小故事。

之前玩過《最終幻想15》的朋友,可能對下面圖裡的怪物有些印象。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個看起來既像犀牛,又有點類似犰狳,並有著超高防禦力的生物,名字叫「Bulette」。實際上它在初代《最終幻想》以及SFC上的《最終幻想5》中都登場過,算是老牌怪物了。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個怪物當然不是《最終幻想》原創的。上世紀70年代誕生的桌游《龍與地下城》(D&D)給後世的RPG遊戲帶來了莫大的影響與啟發,而《最終幻想》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Bulette的原型也正是來自1977年推出的《高級龍與地下城》(AD&D)中的一個同名怪物。

除了《最終幻想》之外,同時代的RPG名作《勇者斗惡龍》也未能「免俗」。在1983推出的《勇者斗惡龍3》中,有一種名叫「アカイライ」的怪物,它的原型出自1981年《AD&D》中一種名叫「Achaierai」的鳥形怪物。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還有Namco的ARPG名作《龍之塔》,遊戲中的最終Boss Druaga也是來自《AD&D》擴充包「Deities & Demigods」中美索不達米亞神話里的同名怪物。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話有點扯遠了,我們接著來聊Bulette。

Bulette可以說是從最初版的D&D誕生之時就存在的古董級怪物,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形象,在1976年出本的D&D專刊雜誌《The Dragon》創刊號上其實就出現了。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根據雜誌的記載,Bulette的體長約2.7~3.3米,結合了玳瑁的兇猛和犰狳的敏捷,喜食馬肉和霍比特人,除了背甲下方的弱點之外其他部位均覆蓋了堅硬的甲殼。並且它還有一個非常酷的別名:陸地鯊魚。

在1983年6月出版的《Dragon》里,一篇名為「Bulette的生態學」的文章描述了一群經驗豐富的獵人獵殺一匹巨大的Bulette的故事,其中還描寫了它可以像鯊魚游泳那樣在地面下自由穿梭。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回過頭再來對比下D&D中的原版和《最終幻想》中的Bulette,其身體結構的組成和生物特性有著很高的相似度。至於在遊戲里的名字「バレッテ」,也不過是直接把Bulette用日語音譯出來罷了。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那麼,D&D中的這些怪物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D&D點創造者加里·吉蓋克斯也曾經說,那些怪物並不都是憑空出現的。在設計D&D時候,加里將自己讀過的世界各地的神話、民間傳說和小說中登場奇異生物一股腦地塞了進去。

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長著龍、山羊和獅子頭的知名怪物奇美拉,它的原型就來自於公元前7至8世紀的知名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寫的名作《神譜》(Theogony)。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此外,在D&D中,部分怪物的設定和希臘神話中的原始描述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說美杜莎並不是戈爾貢三姐妹鍾最小的那個,而是一個種族的代稱。而戈爾貢則變成了一頭會吐出火焰,並且還有石化能力的犀牛模樣的怪物。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恐怕是加里參考了17世紀英國牧師愛德華·托普賽爾(Edward Topsell)的著作《四腳獸的歷史》。書中就記述了一種可以噴射猛毒的犀牛狀的架空生物。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除了古代神話之外,現代文學作品也給了加里相當多的靈感,其中最知名的當屬奇幻大師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所創作的奇幻小說《魔戒》。其中的精靈、矮人以及獸人等種族如今已成為了各種RPG遊戲中的常客。

不過,加里本人卻說,他在構建D&D世界觀的時候更多參考了各種冒險故事和描寫了劍與魔法的作品,並且它很不喜歡別人把D&D和《魔戒》扯上關係。

實際上,拿獨眼巨人(Troll)來說,它本來是一種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傳說中的生物,並且在《魔戒》中也出現過,但D&D的游泳回復能力的巨人則是來自保羅·安德森所著的奇幻小說《Three Hearts & Three Lions》。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那麼,這些D&D中的怪物全部都是來自於各種現存的神話故事以及奇幻小說中的某些形象呢?答案是否定的。而文章開頭所說的Bulette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Bulette的形象是如何而來的?

前些年,在一個海外著名桌游RPG論壇里有個名為 「向加里·吉蓋克斯提問」 主題帖,2006年一位名叫Lanefan的網友提出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也許您之前已經回答過很多次這個問題了,但如果您不介意的話,還請您再回答一下。關於怪物手冊中的Bulette的誕生經歷,我聽到了某各傳聞。我們小時候肯定玩過各種塑料制的恐龍玩具,其中有一些看上去並不那麼像恐龍的傢伙。傳聞說Bulette的外形參考了其中某一款玩具,這是真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加里的回答非常直截了當:


「Lanefan,你好。正如Philotomy Jurament所指出的那樣,在我的記憶中,當時確實有一大袋包裝上貼了個恐龍標籤的塑料玩具,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時候,為了尋找能夠在幻想桌游中使用的玩具,我跑了很多次本地的dime store(類似我們的10元店)。而之後我所採用的三個玩具就裝在那個袋子里。它們是Bulette,、owl bear, 以及rust monster。雖然在比例上有些小問題,但如果玩家手裡都有這些小玩意的時候,我想他們也會很樂意去用的。」

接下來,2009年的時候,原版D&D初期的測試玩家,也是《Dragon》初代主編的提姆·卡斯克(Tim Kask)在另一個論壇「Dragonsfoot Forums」中詳細回答了同樣來自玩家的類似問題,這裡我們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過去,香港的某個公司生產了很多造型奇怪的動物玩具,這些玩具被塞進一個袋子里,然後在dime store等商店裡以99美分的價格出售。包括Bulette在內的4種初期怪物的造型都來自這些玩具。

加里曾經和我聊過要找到這些怪物的模型玩具有多難,之後的某一天,他跟我講述了他是如何發現這袋裝著奇妙生物的玩具的故事。他說這個袋子好像是某個科幻電視劇宣傳用的促銷商品。

當時,加里就像一個等不及拆開禮物的孩子一樣飛奔回家,後來,從那堆塑料玩具中,我們創造了Carrion crawler、Umber hulk、Rust monster以及Purple worm。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而我選擇了一個在Greyhawk活動中被叫作「Bullet」的玩具造型,但只給它設定了比較曖昧的能力值也特殊技能之後就扔到一邊去了。後來,加里讓我把那些玩具拿回去,研究一下這些小怪物到底是什麼,以及它們能幹什麼。並且他也沒告訴我這個Bullet在Greyhawk好活動中是如何使用的。我把它拿回家,給他起了一個帶有法語韻味的名字Bulette,並增大了體型並添加了其他一些特性。」

那麼,加里和提姆拿來當參考的這些袋裝的恐龍玩具到底又是什麼來頭呢?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一些玩具公司製造了大量這種4到5厘米高的塑料小怪獸模型,專門用來出口日本和美國。

如今的老式玩具收藏者把這些小模型稱為」盜版恐龍「,或者是「中國恐龍」。

其中Bulette的原型被收藏家們稱為「Digasaur」,這個來自英文的挖掘「Dig」和恐龍中的「Saur」在過去,Digasaur曾經有過相當高的人氣,如今在eBay上依舊有多種不同大小規格及顏色的產品出售。

仔細觀察的話,這些玩具的造型何《奧特曼》系列或者《哥斯拉》系列電影電視劇中的怪物相似度很高,但也許是為了規避著作權侵犯的風險,每一個模型看起來很像電影中的某些形象,但仔細看的話又會發現細節上有些不同。

至於這些玩具公司的設計師在設計這些小怪獸的時候到底參考了哪些怪獸,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只有那些設計師本人知道。但顯然,這些模型的形象對D&D的怪物設計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不過,Digasaur原型很可能是來自1966年電視劇版《奧特曼》第22集中登場的怪獸Telesdon。劇中它表現生猛,讓科學家們頭疼不已。而Telesdon的設計者成田亨也曾說過,其流線型的身體和尖銳的頭部也正是為了能在地底潛行所特意設計的。而D&D中有著「陸地鯊魚」之稱的Bulette也繼承了這個設定。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就這樣,先是《奧特曼》的怪獸傳播到香港,變成了塑料玩具模型;然後這些玩具模型又橫跨太平洋來到美國,成為了D&D里的怪獸原型;最後,《最終幻想》的怪物設計師又把它變成遊戲里的怪物Bulette,並從美國帶回了日本。

這隻在RPG里常見的甲殼怪獸,背後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輸出

世界是如此之大,但其實又很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研社 的精彩文章:

說你成癮,與你何干
玩不到「血源2」,饑渴的玩家都要把一代的遊戲數據掏空了

TAG:游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