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團點評公布了招股書,外賣已經燒出結果,但打車和單車還看不到盡頭

美團點評公布了招股書,外賣已經燒出結果,但打車和單車還看不到盡頭

美團點評公布了招股書,外賣已經燒出結果,但打車和單車還看不到盡頭

今天早上,美團點評終於在港交所公布了招股書。它在囊括了餐飲、外賣、打車、酒店、電影、美容、單車等生活消費服務後,依然在虧損。2017 年,它的用戶達到 3.1 億,營收 339 億元,經營虧損 38.2 億元(調整後虧損 28.5 億元)。外賣大戰導致它過去三年合共虧損 142 億元。

美團點評最早從團購起步,逐步擴展到酒店、旅遊、餐飲、外賣、出行、新零售等,現在已經基本是一個線上生活服務交易平台與線下服務供給商的合體了。

2017 年,3.1 億用戶與 440 萬商家在美團上產生了 3570 億元的交易,美團通過向商家收取傭金、提供營銷廣告服務、外賣配送費等方式,獲得了 339 億元的收入。這個規模,可以對比一下同樣有線上交易和線下物流的京東。京東 2017 年的交易額為 1.29 萬億元,營業收入 3623 億元,凈利潤 50 億元。

在具體業務發展情況上,美團的業務分為三大部分: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新業務及其他。其中,2015、2016、2017 年美團點評餐飲外賣營收分別為 17.5 億、53.0 億、210.3 億元,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營收分別為 37.7 億、70.2 億、108.5 億。

在占營收近 60% 的餐飲外賣業務上,美團點評的市場份額從 2015 年的 31.7%增長到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59.1%,銷售成本仍然高昂,2016 年的銷售費用為 57 億元,2017 年增長到 193 億元。但由於用戶習慣逐漸養成、用戶補貼逐漸消退,餐飲外賣的毛利率從 2015 年的 -124% 增長到 8%。

占營收比例第二大的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則是美團點評的主要利潤來源。2015-2017 年毛利率都在 80%以上,毛利分別為 30.3 億、59.4 億、95.8 億。

在負債上,美團點評與小米異曲同工,都通過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為業務營運籌集資金,這樣計入損益會造成大額金融負債和虧損,但上市後可以自動轉換為 B 類股。使用可轉換優先股是投資未上市的創業公司的常見方式,它的作用相當於「對賭」、「風控」,如果被投資公司發展一般,投資者可以選擇不轉股,並在優先股到期後獲得還本付息(一般年利率是 8% 左右),相當於進行一次債權投資。如果被投資公司發展很好,投資者就按條款轉股,並在上市後減持退出。

關於美團點評,最大的疑問可能還是盈利前景。在所有業務中,外賣是最高頻的。2017 年,美團外賣交易額為 1710 億元,佔美團整體交易額的 47.8%。但維持這麼大的配送網路所需要的人力成本開支也非常高昂,外賣騎手成本從 2016 年的 51 億元激增至 2017 年的 183 億元。如果按照美團目前在外賣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 59%來看,未來通過提高配送效率、輕微增加配送費,對美團整體盈利的改善都是巨大的。

雖然盈利改善空間大,而且有人力基礎,但一輪一輪融資後,美團點評顯然不滿足於、也不能只是一家靠送外賣來賺錢的公司。

2017 年開始,它涉足了出行領域,推出網約車服務,今年 4 月份還收購了共享單車公司摩拜。

在網約車業務上,美團 2017 年的網約車司機成本 2.9 億元,包括補貼在內的銷售費用支出接近 9 億元。網約車這個新業務其實有很大問題。網約車平台快速積累流量的辦法,就是補貼。如果一門生意,通過燒錢就能快速獲得用戶,那這很可能不是一門好投資——因為你能燒錢補貼搶用戶,別人也能,用戶粘性幾乎為 0。

網約車、共享單車還有更大的問題。如果說餐飲外賣服務是釋放平價餐飲店的運營能力的不錯的生意,那麼整合外部閑置資源的網約車,顯然低估了它外部的成本、費用甚至或有負債。

要想培養供應的穩定,需要這些汽車越來越職業化。這些看似外部的協作方,相關用戶可能提起的訴訟或維權,逐漸會成為了公司的成本。更糟糕的是共享單車,這種低資本支出,索性自己建設產能和產品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有計算城市管理、道路交通和公共安全可能帶來的成本,不盈利還沒關係,一旦盈利,多的是各種稅收和政策在前方等著。

如果美團點評的經營重點放在改善餐飲外賣效率上,未來盈利可期;而如果繼續做大網約車、共享單車業務,看上去會走進新的無底洞。

題圖來源:創頭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證監會認為比特幣以太幣們不屬於證券不用監管,價格立刻反彈
迪士尼加價至 713 億美元競購福克斯,娛樂業的大併購又變大了 1/3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