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至養生重在防暑養心

夏至養生重在防暑養心

6月21日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人們除了感覺疲乏燥熱、心悸氣短之外,食慾也會明顯下降。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張曉峰說,除中暑外,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近期也進入高發期,市民應注意日常生活的護理,謹防「高溫病」帶來的傷害。

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王娟介紹,這一時節宜晚睡早起,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應重視午休。午飯後,人的身體為保證食物的消化吸收,全身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系統,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加上經過一個上午的工作或學習,腦細胞也處於疲勞狀態,故有昏昏欲睡之感。通過午睡來進行調節,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能使人的大腦和身體各個系統都得到放鬆和休息,更有利於下午、晚上的工作或學習。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保證身體陰陽平衡。

夏天多出一點汗是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運動後出汗。王娟特別指出,夏天切不可貪涼。很多人因為怕熱,長時間處於空調等清涼環境中,幾乎不出汗,對健康的危害較大。一方面,夏季多雨,氣候潮濕悶熱,人體本身濕氣就重,加之不出汗無法將濕氣排出體外,會埋下很多健康隱患。其實,搖一搖蒲扇是很好的納涼方法。

王娟特別提醒,夏至過後,溫度高,濕氣大,氣壓低,人體代謝加快,血管擴張,回心血量大大減少,容易誘發心肌缺血,導致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冠心病的複發和加重,這類患者尤其應注意日常保健及科學用藥。此外,由於氣候原因,高血壓患者會出現血壓波動,應經常測量血壓,發現問題及時請醫生調整用藥。

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馬永梅介紹,夏至過後,出汗較多,容易形成外熱內寒的情況,此時進食冷飲容易傷陽氣,所以飲食宜溫熱不宜涼,否則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等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後食用。夏季易出現脾胃虛弱,飲食宜清淡,多吃冬瓜、絲瓜、西瓜,少食油膩。

值得一提的是,苦味可旺心氣,夏季心火本旺,此時如果過多食用苦味食物,心神更易渙散。而且,過重的苦味或進食苦味食物過多會引起胃部不適,出現噁心、嘔吐或泄瀉等副作用。因此,夏天「吃苦」應適度。夏天吃點辛味的食物,如蘿蔔、蔥、姜、蒜等,有助於補益肺氣和活血、通竅、化濕等功用。此時,還可適當食酸味以固表,防止汗出太過,耗散心氣。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心 的精彩文章:

前面十多位皇帝都居住在乾清宮,為什麼雍正要搬到養心殿?
盛夏養生:8種「養心」食物大推薦

TAG: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