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到底是怎麼死的?為防內閣擅權操碎心,不料埋下九子奪嫡之患

康熙到底是怎麼死的?為防內閣擅權操碎心,不料埋下九子奪嫡之患

他的壽命,在有清一代僅次於其好聖孫乾隆帝,而在位時間堪稱中國皇帝之最,也因為稱帝超長待機,導致了太子難熬、諸子爭儲,嚴重內耗了他最後的精力。

早在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日,他就冊立了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親自撫養、教育這個生母難產血崩的苦命兒。當時,國家遭逢存亡之際,吳三桂倡亂雲南,帶動耿精忠、尚之信、孫延齡在閩粵之地造反。北疆察哈爾部公然叛亂,影響山西駐防蒙古兵聯動反清。全國動亂,唯有京師、河南、山東等地還算穩定。

《康熙王朝》陳道明版康熙帝

康熙撤藩,天下驚變,然青年天子仍躊躇滿志,運籌帷幄,歷時八年解決了這一場席捲全國、聲勢浩大的動亂。此後,康熙加緊收復台灣,穩定北疆,三次親征噶爾丹,爭奪蒙古統治權。

經歷過輔政時代的康熙帝,大範圍縮減議政王大臣會議決策權,又以詞臣充實有官無吏的非正式機構南書房,向索額圖、明珠等大學士結黨營私的內閣分割更多的權力,嚴防大臣擅權攬政的不法行為,進一步集中和加強皇權。

他不再想做鰲拜們操控的傀儡皇帝,一旦大權獨攬,他就揚言:「若等勢重於四輔臣乎?我欲去之,則竟去之!」(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四)他可以容忍索額圖、明珠們納賄斂財,那是小節,若爭權獨專則為大忌,則被徹底清洗。

康熙帝在打造絕對權威時,卻忽視了做了三十多年儲君的皇太子胤礽,等待了太久,在索額圖的慫恿下,鋌而走險,對皇權發起了強勢的威脅。康熙悲憤至極,不惜將索額圖——曾經力助他剷除鰲拜、終結三藩的大功臣——詛咒為「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史稿·索額圖傳》)

索額圖被活活餓死在監禁地,康熙力排眾議復立皇太子。曾經深明大義、行事謹慎的胤礽,在諸兄弟的虎視眈眈中,不思反省,變本加厲,使康熙帝深惡痛絕:「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允礽傳》)

《康熙王朝》索額圖與明珠劇照

康熙垂淚曆數太子罪狀,再行廢黜儲君胤礽,卻進一步激化了諸皇子的奪嫡雄心。

即便他一再警示「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清史稿·允禩傳》),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將絕大多數大臣力薦的胤禩奪爵幽禁,卻對覬覦皇位的兒子們起不到真正的威懾。

因為康熙作為皇帝,是冷酷的;但作為父親,是仁慈的。

他在晚年,主動將自己喜歡的成年皇子,分派管理旗務,允許他們參決大政,組成了一個凌駕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之上的特別權力中樞機構。

他這樣做,不外乎兩點意圖:

一、他明確權力意志,不容許其他人尋租政務大權。他要最大限度向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奪權,精心打造他反覆強調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大清正統。他將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引為最懂自己的重臣,又深刻忌諱他成為漢官和言官陣營中心,讓嵩祝等滿洲閣臣趨之若鶩,形成了「滿洲大臣,竟無有能御漢大臣者」(《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二日」條)的失衡局面。為此,他特地將曾主導議立胤禩而罷免的鷹派人物馬齊復出,以加強滿官勢力。

康熙諸皇子劇照

二、他廢黜胤礽之後,仍要選擇理想的皇位繼承人。雖然康熙一再強調「今天下大小事務皆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但是,他為了最大範圍培育、海選傑出的接班人,充分給予諸成年皇子鍛煉的機會,以期遴選出具備足夠理政能力的新儲君,來彌補他曾費時四十多年培育廢太子不成功的失衡心態。

帝王心術是複雜的,隨意的,矛盾的。

這,加劇了九子奪嫡的鬥爭,加速了康熙生命的衰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文化視角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文化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