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關於漢字你不知道的那些冷知識和真歷史

揭秘:關於漢字你不知道的那些冷知識和真歷史

作者:張宏如

圖文內容選自《漢字好好玩》

北京紫圖圖書出品

漢字誕生併流傳至今,每個字背後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等等,都隱藏在一個個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值得我們去探尋,去思考。

以漢字誕生背後有趣的冷知識和真歷史作為漢字學習的切入點,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記憶更加深刻,也在識字過程中了解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典故,可謂是一舉多得。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字誕生的背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1.關於「虹」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美麗的彩虹在古人眼裡竟是災禍預兆!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彩虹的說法:如果彩虹出現在東邊,表示天空即將放晴;如果彩虹出現在西邊,表示隔天將會繼續下雨,等等。然而在古代,人們並不把彩虹當成美麗的自然現象,而是視為天氣變化前的預兆,還是種凶兆。古字把彩虹畫成雙頭蛇,因為古人把彩虹看成是一條出現在天空中的雙頭蛇,這條雙頭蛇蛇頭朝下就像是在喝地面上的水,並且會將水喝乾,所以謠傳只要有彩虹出現,不久之後必會有旱象發生。

字義說明彩虹;許慎強調,虹是雨後天空出現的七色圓弧,形狀像是一條長蟲,由蟲與工組合而成。

字形說明采仰視角度,取彩虹橫跨空中之形造字。 最初是畫一條雙頭蛇,蛇頭朝下,中間為長弧形的蛇身(圖1); 演變至今,字形結構已改變:圖1 圖2。

常用辭彙氣貫長虹

2.關於「力」的真歷史——

你知道嗎?力原是古代農具「耒」的模樣

在我國西南地區發現了商代晚期的農具耜;耜是古時人們用來翻土的農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在牛犁出現之前,耒耜為人力整田的主要農具,也因此耒耜成為古時農具的代名詞。耒耜的發明同時開創了中國的農耕文化,而力的古字畫的就是古代農具耒的形狀,上邊有長柄,下端彎曲分開的部分是耒頭。

字義說明力氣;許慎認為力是人身體筋脈的樣子,而後世文字研究學者則認為力應當是一種農用工具,作者亦將力視為農用工具。與力有關的字, 有功、助、努、動、勞等。

說文解字「 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從力。」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力之形造字。 最初畫出上半部的木杆,下半部為翻土器(圖1、圖2);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變:圖1、圖2 圖3。

常用辭彙力不從心 力爭上遊 力排眾議

3.關於「道路」的真歷史——

「道」對「路」說:我們不一樣~

在古代,道與路是有差別的,路是由人不斷重複走動後自然形成,道則是經由人工刻意修建而成。

若要細究道與路的不同,必須從秦始皇說起。秦始皇時期,曾大力修築馳道與推行車同軌,因為古時到處都是泥巴路面,每當下過雨後,大大小小不同車軌的馬車軋過泥巴路面,等到泥土幹了就變成又干又硬、凹凸不平的路,不僅人難以行走,就連馬兒也很難在上面賓士。因此,秦始皇就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周修建馳道,一是為了方便他可以到各地巡視,二是發生戰爭時便於快速補給軍備與糧食。秦始皇當時修築的馳道有一定的標準,必須寬五十步,寬度統一才方便馬車的行駛與軍隊的行走。這就是所謂的道。古字道有兩種表示:一種是,表示一個眼睛在道路上,隱含領導的意味;另一種是,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

字義說明路;許慎解釋,道是指人所行走的通路,由辵與首組合而成。現今辵以辶表示。

說文解字「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

字形說明取人在道路上之象造字。

道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第一種,畫出外圍的道路形狀,而裡面是

眼睛的形狀(圖1),表示引導的意思;第二種,畫出外圍道路的

形狀,人位於道路中間之形(圖2),表示人所走的通路。演變至

今,字形結構改變:圖1、圖2、圖3 圖4,屬半包圍結構。

常用辭彙康庄大道 志同道合 任重道遠

字義說明馬路、道路,供人或交通工具通行的通道;許慎解釋,路是由足與

各組合而成。

說文解字「道也,從足,從各。臣鉉等曰:『言道路人各有適也。』」

字形說明取足、步與口之形造字。

左邊是腿,右上部是腳印,右下部則是一個口(圖1);演變至今,

字形線條結構略有改變:圖1、圖2 圖3,屬左右結構。

常用辭彙窮途末路 冤家路窄 走投無路 路遙知馬力

4.關於「朋」的冷知識——

誰說朋友不能談錢,朋就是一串小錢錢

在古代,貝幣是以朋為計算單位,朋的古字像架子上掛著貝殼的樣子,所以古代才會將十個貝幣稱為一朋。後來延伸為朋友的意思,所謂「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古代,朋與友其實是兩種不同層次的關係。「同門曰朋」是指與自己在一起學習的人,類似同學的關係;「同志曰友」則指因有相同興趣或想法而在一起的人。

字義說明朋友;古代貨幣單位,十個貝殼(或二十個貝殼)為一朋;許慎將朋字視

為古字的鳳來解釋。與朋有關的字,有崩、棚、綳、鵬、堋等。

說文解字「古字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棚架上掛了貝殼之形造字。

畫出兩串貝殼(圖1、圖2);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變:圖1、圖2 圖3,屬左右結構。

常用辭彙高朋滿座 朋比為奸

5.關於「取」的真歷史——

你知道嗎?割耳朵也是古代計軍功的方式之一

遠古時期部落族群間常有戰爭,勝利的一方可以獲得更多糧食或土地,而戰敗的士兵成為戰俘後,往往過著悲慘的奴隸生活。因此,各個部落為求戰勝便製造出許多精密的武器,或者發展出各種戰術與獎勵方式。戰國時期的商鞅為激勵將士全力奮戰,制定了一種獎勵制度——首級制。只要將士在戰場上砍下敵人的頭顱,帶回後即可獲得獎賞;提回的敵人首級愈多,獎賞也愈多。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士們無不奮勇殺敵。除了首級制之外,有些是以割取敵人耳朵的數量來統計殺敵的多寡。取的古字左邊是一隻耳朵,右邊是一隻手,就像是手提著耳朵的樣子。

字義說明拿取;許慎解釋,取有割下左耳之意,引申為捕取的意思,由又與耳組合而成。

說文解字「捕取也,從又,從耳。」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耳朵與手之形造字。一隻手拿著一隻耳朵(圖1、圖2);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變:圖1、圖2、圖3 圖4,屬左右結構。

常用辭彙分文不取 斷章取義 嘩眾取寵

6.關於「民」的真歷史——

你知道嗎?民在古代最初是指奴隸或戰俘

在古代,戰俘成為奴隸後是沒有人身自由的,每天被嚴密地監控,必須做許多苦役。在勞役中犯錯或是想逃跑,便會被刺瞎一隻眼睛以示懲戒;奴隸瞎了一隻眼睛後行動不便也不容易逃跑,控制奴隸行動的目的就達到了。古代社會有貴族階級與平民階級之分,貴族享受所有的特權,一般平民百姓沒什麼人權可言,更常常被貴族們視為奴僕或奴隸。他們一旦犯錯,就會被施以責罰。民的古字畫眼睛被一尖銳物插入的樣子,所以民這個字最初是表示奴隸的意思。

字義說明民眾,民最初是指奴隸或戰俘;許慎解釋,眾人懵懵無知的樣子,也有學者認為古代將戰俘眼睛刺瞎以為奴隸,民字像奴隸之形。與民有關的字,有眠、氓、泯、岷等。

說文解字「眾萌(註:同氓)也,從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從民。」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眼睛插入一尖銳物之形造字。

畫一尖銳物插入眼睛中(圖1);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變:圖1、圖2、圖3 圖4。

常用辭彙民不聊生 仁民愛物 市井小民

7.關於「閂」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門閂也曾作為古代武舉科考的項目之一

古代城門或宮門都有嚴謹的門禁,幾點開門、幾點關門都有規定,只要時間一到就要關門禁止進出;而守門人關門時除了將兩扇門板閉合起來,最重要的便是架上一道橫木,專門用來關門的橫木稱為門閂,閂的古字即畫門上有一橫木可將門緊閉。由於城門或宮門的門閂既重且長,開關門時必須好幾個人一起出力,才能抬得起門閂;唐代武則天時期,門閂還有一種特別的功用,即是作為武舉科考的項目之一——翹關,武舉考生必須抬得起門閂才有機會入選,其實翹關就類似現今的舉重。用雙手將門閂舉起,古人就以此動作造了開這個字,開的古字就是畫雙手準備將橫木向上抬起的樣子。

字義說明門閂。

說文解字無。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門上有一橫木之形造字。

畫出門內有一橫木可使門推不開(圖1);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

構略有改變:圖1 圖2。

8.關於「繩索」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小繩索也有大用途

對古人而言,繩索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可拿來協助記錄事情,甚至用來治理國家大小事。尤其在文字尚未發明前,原始部落領導者就是利用繩子來記錄管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許慎《說文解字》序中就曾提到古人結繩記事:「事大結其繩大,事小結其繩小。」遇到重要的事情會用粗大的繩索打個大結,小一點的事則用細小的繩子打個小結,可見文字發明前古人對繩索的依賴度很高。

繩索最初的概念與來源其實很簡單,就是隨手摺取野外路邊的草莖或藤蔓作為繩索使用,所以索的古字上半部是草葉的形狀,下半部是草莖纏繞的樣子。簡而言之,索這個字的原始形象便是將草莖藤蔓相互扭捲起來,成為一條長長的線。

字義說明繩索;許慎解釋,將草木莖葉編織成繩索。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草木編繩之形造字。

上面是草木,下面是編織的繩子(圖1、圖2);上半部草木形象

改為「十」,下半部仍是繩線(圖3);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

變:圖1、圖2、圖3 圖4。

常用辭彙離群索居 不假思索 按圖索驥

9.關於「棄」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周朝始祖后稷原來是棄嬰

周朝的始祖后稷名「棄」,他有一段神話般的身世傳說。據說棄的母親有一天在郊外踩到一個大腳印,過了不久就懷孕了,後來順利生下一個男嬰,但這嬰兒卻被認為不祥,於是棄的母親就直接將他丟棄野外。原以為這嬰兒會被路過的野獸吃掉或踩踏而亡,結果卻反而吸引了許多動物自動圍在他的身邊保護他。之後棄的母親又把他放置在冰凍的河面上,沒想到又有大鳥飛來,用羽毛覆蓋保護棄。種種跡象顯示,棄是個很特別的嬰兒,可能受到神靈的保佑。由於三番五次將他丟棄在野外,所以給這孩子起名為「棄」。棄的古字就像一雙手捧著竹箕,箕中有個孩子,準備將箕中孩子丟棄的樣子。

字義說明放棄;許慎解釋,將小孩丟棄的意思。

字形說明采直視角度,取手持箕丟孩子之形造字。

雙手持箕,箕中有孩子,像欲將孩子丟棄的樣子(圖1); 代表孩子,下面是頭,上面是身(圖2);中間箕的形象改變,下半部是一雙手,上半部是一孩子(圖3);演變至今,字形線條結構改變:圖1、圖2、圖3 圖4。

常用辭彙前功盡棄 不離不棄 自暴自棄

10.關於「它」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無它」也是問候語

中國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反映出不同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況,像老一輩人碰面時,總習慣相互問候「吃過飯了嗎?」或「吃飽沒?」簡單一句問候語顯見在物質缺乏的時代,有飯吃或者能吃飽,才是大家最關心的事。若將時間向前推到遠古時期,我們會發現當時人們的問候語是「無它?」這透露出古代一種懼蛇的心態,它是指蛇,它的古字畫出蛇頭、蛇身與蛇尾的形狀,意思是問有沒有蛇。「它」左邊加上一個「蟲」即成了「蛇」字,蛇的古字畫出兩條蛇的樣子,表示蛇很多。遠古時代遍地荒煙蔓草,蛇容易藏身其中,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容易被蛇攻擊,輕者遭受皮肉傷,重則危及生命,以致古代先民對蛇充滿恐懼,所以見面時會互相提醒附近有蛇出沒。

字義說明代名詞,稱人以外的事物;蛇的字源;許慎解釋,一種身體彎曲且

長的蟲,上古時代,草叢裡易躲藏蛇群,人們出門時會相互提醒、

詢問是否有蛇出沒。

字形說明取蛇之形造字。

上半部是人的腳部形狀,下半部代表一條蛇,蛇攻擊人的腳部(圖

1);畫出蛇頭、蛇身與蛇尾(圖2、圖3);演變至今,字形線條

改變:圖1、圖2、圖3、圖4 圖5。

11.關於「鼓」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鼓是黃帝部落取勝的秘密法寶

遠古時期的中國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之所以能將分散的部落整合成統一的國家,是經歷了數不清的戰爭。司馬遷《史記》記錄了黃帝與蚩尤兩大部落間的戰爭,雙方對峙多年,黃帝部落最後是通過造「鼓」才擊敗了蚩尤。

古籍記載,黃帝與蚩尤曾經激戰了九次,黃帝一直無法戰勝,後來受到天神的啟示,造了一種鼓,名為夔牛鼓,它是用夔龍的皮打造而成。黃帝一共造了八十面鼓,鼓聲可以震至五百里之外,黃帝就是靠著鼓聲壯大了軍威,才順利擊敗蚩尤一統中原成為共主。「鼓」是由「壴」與「支」組合而成。左側即壴,最上面是鼓的裝飾物,又稱為羽葆與華蓋,中間則是鼓面,最下面是鼓的立架。右側表示一隻手拿著木槌,線條直線化後就成了「支」這個字。整個鼓字就像是手拿木槌敲擊鼓面的樣子。擊鼓時會發出彭彭的聲音,彭的古字,右邊三條斜線就像鼓振動時產生的聲波。

字義說明打擊樂器;許慎解釋,春天萬物破皮甲而出時,擊鼓為之慶祝。《周禮》將鼓分為六種:雷鼓有八個鼓面;靈鼓有六個鼓面;路鼓有四個鼓面;鼖鼓、皋鼓、晉鼓均只有兩個鼓面。

字形說明取鼓、手與木槌之形造字。

左邊是一個鼓形,右下為手,右上為木槌,像手持木槌敲擊鼓(圖1);左邊是上下兩個鼓,右邊仍是手持木槌的樣子(圖2);中間圓弧形的鼓身,下方有兩條立腳,上方是鼓的裝飾(圖3);演變至今,鼓形略有差異,但仍保留手持木槌擊鼓的樣子:圖1、圖2、圖3 圖4。

常用辭彙 一鼓作氣 鑼鼓喧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鬼說收藏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裡的同款「筆筒」價值6萬?鑒定結果卻是這樣的!
以前的10元紙幣,這種一張價值1900元,找到要收好!

TAG:老鬼說收藏 |